谁会是新能源车险市场的“鲶鱼”?
卡门精选2023-06-01
新造车行业
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作者:王诗卉,未来汽车日报经授权发布。

王诗卉   腾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后 

核心观点:

1、新能源车险是保障用户权益的重要配套产品,但“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现状,仍是当前新能源车险市场发展的突出瓶颈。

2、车企入局保险业务,为新能源车险产业链注入了创新活力。比亚迪财险的获批,给新能源车险业务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特斯拉在UBI自营车险领域的探索,也为未来车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新能源车险对传统车险逻辑进行重塑,为中小保险公司带来在车险领域弯道超车的新契机。中小保险公司可以与新能源汽车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开展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在车险市场形成“鲶鱼效应”。 

4、已有超1300万辆新能源车接入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大数据基础设施为车险产品的创新和精准风控提供了基础。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的扩大,将使车险定价更加精细化。 

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热,车险保障至关重要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未来主流趋势。从市场增速来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54.9万辆,同比增长94.26%,远高于汽车乘用车总销量9.5%的增速。

从渗透率来看,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1310万辆,同比增长67.13%,在我国汽车总保有量中占比达到4.10%,相较于2017年0.7%的渗透率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在2022年新注册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为23.05%,已经提前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2025年新车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

从政策来看,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对支持农村地区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等作出具体安排,进一步激发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此外,2023年以来,成都、郑州、无锡、延安等多地都已发放了新能源汽车消费券,以新能源汽车为切入点,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成为消费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和产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车险作为保障用户权益的重要配套产品,对于打消消费者的购买顾虑、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21年12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解决了 “三电” (即电池、电机和电控) 在针对燃油车的传统车险中并未得到完整体现的问题,保障范围得到了扩大。同时,车主还可以通过附加险将自用充电桩等纳入保障。在政策和行业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车险产品正在逐步完善。

虽然新能源车险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但新能源车险“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现状,仍是供(保险公司)需(新能源车主)双方难以解决的核心痛点,也成为当前新能源车险市场发展的突出瓶颈:一边是新能源车主不解于保费为何上涨、为何比同级别燃油车险贵,一边是保险公司面临新能源车险业务亏损,出险率高、维修成本高、赔付率高、数据不足等问题难以解决。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新玩家的入局以及科技的融入,能否为新能源车险业务痛点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打消消费者买车用车顾虑,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

新能源车险为何让“车主喊贵,险企喊亏”

从车险价格来看,新能源车险价格普遍高于同级别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总体保费规模约650亿元,新能源车险单均保费为4139元,比燃油车单均保费高81%。

此外,从人保财险年报和偿付能力报告中也可以看到相似的现象。新能源车险业务方面,2022年人保财险共承保467万辆新能源车,保费收入206亿元,车均保费为4411元,远高于2561.87元的总体车均保费水平。

从出险率和维修成本来看,据中再产险统计,从车损险来看,各种使用性质的新能源车出险频率几乎均高于传统燃油车。其中,家用新能源车出险率高达30%,显著高于燃油车19%的出险率;新能源车案均赔款较燃油车高近600元。新能源车出险频率、案均赔款双高导致赔付率显著超过传统燃油车。

新能源车的高保费和高承保成本与新能源车的结构以及市场的结构息息相关。

首先,从车辆来看,新能源汽车因其扭矩大、加速快等特性,意外事故发生率也更高,尤其是对于从燃油车切换到新能源车的车主而言,更需要适应的过程。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整车购置价、零件成本、维修工时成本往往高于同级别燃油车。例如,由于一体化压铸程度高且车载设备电子化集成度高,轻微磕碰都可能需要大面积更换车身覆盖件,甚至可能造成电池和电机等核心部件受损。而电池成本约占新能源车总成本的50%,三电成本合计占比更是达到75%,部分高端车型的占比可能更高,也进一步推高了赔付金额。

其次,从市场结构来看,当前新能源汽车在整体车辆保有量中占比仍不足5%,新能源车保有量小、数据积累不足,且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快,其风险结构与传统燃油车存在极大差异,导致目前新能源车风险评估体系并不完善。此外,新能源汽车维修和保养网络不足,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维修人员缺乏,配件供应链不完善等问题,均导致了较高的承保成本。

车险产业链新玩家注入创新活力,开拓更多车后生态

尽管目前新能源车险业务仍有诸多痛点,但毫无疑问,新能源车险的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车险行业增长的第二曲线。车企入局保险业务,为新能源车险产业链注入了创新活力。

车险作为消费者购车后的首个服务类产品,具有刚需属性和用户粘性。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壮大的背景下,新能源车企布局车险业务,旨在逐步打造产销售后一体化的品牌生态。车企可以通过提供车险服务,开拓车后生态服务体系。

车企在新能源车险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能源车企具有数据优势,能够实现精准保险定价。新能源车企全链条介入生产、销售及修理等多个环节,对车辆风险信息及驾驶信息等更为了解,在风险数据积累以及保险风险定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二,新能源车企与用户有更密切的互动关系。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高智能化程度,蔚来、理想、小鹏等品牌往往拥有自己的App,通过远程车辆控制、服务购买、打造品牌社区等功能,保持与用户的全旅程链接,这为车险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极具流量优势的渠道。第三,新能源车企可以简化理赔流程,实现体验升级。新能源车企参与保险环节,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从事故发生、报案、定损到维修等环节,减少用户与保险公司的沟通成本,有助于加速信息传递,提高理赔效率和客户满意度。而物联网、区块链等智能技术的融入,也将提升理赔的透明度,降低理赔中的道德风险。

当前,多家车企通过收购等方式,加入车险产业链。2023年5月,原银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受让易安财险10亿股股份,易安财险正式更名为“深圳比亚迪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这意味着比亚迪通过收购获得了“直保牌照”,可以独立开发、推出保险产品,还能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并提供理赔服务。

此前,除比亚迪外,其他新能源车企也早早布局保险业务,但主要以保险经纪公司的身份进行代理销售。例如,2018年,小鹏汽车便成立了保险代理公司;2020年,特斯拉保险经纪公司在上海成立;2022年1月,蔚来出资5000万元注册了蔚来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并于年底收购了汇鼎保险经纪;2022年6月,理想汽车收购银建保险经纪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

车企布局保险业务情况统计(数据来源:课题组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比亚迪财险的获批,给新能源车险业务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车企的正式进入,可能将通过产品创新的探索,带来车险经营理念的转变,从而形成“鲶鱼效应”,为车险产业链注入创新活力。

在国外,特斯拉已经在自营车险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多家保险公司由于特斯拉一体化压铸式车身维修成本高,而上调了特斯拉的保费后,2021年10月,特斯拉在美国官网上推出了基于驾驶行为定价的UBI(Usage-based Insurance)车险产品。特斯拉车内传感器全面收集车主实时驾驶数据,如急刹车频率、急转弯频率、跟车过近频率等,并通过“Safety Score”模型评估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根据安全分数,预估驾驶员发生事故概率,从而确定月度保费,得分高的车主享受较低保费。

由于特斯拉对自己的车辆构造和风险点位最为了解,特斯拉保险能够利用特斯拉的智能技术、安全性和可维修性,结合车主的驾驶行为,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保险,从而为车主实现保费的节约。一般来说,驾车风格不算“激进”的车主,可直接节省20%至40%的保费,而驾驶习惯最安全的司机能节省30%至60%。与传统车险相比,特斯拉车险的定价方式更为灵活,周期也从年度变为月度,并以奖惩机制调控保费,引导车主的安全驾驶。

截至2022年底,特斯拉保险业务年保费收入达到3亿美元,保险业务单季增长率为20%,高于其汽车业务的增长速度。此外,在已提供保险的州,17%的特斯拉车主已经注册了特斯拉保险,未来将有望继续攀升。

因此,新能源车企介入保险环节,有望实现更加精准的风险定价,简化新能源车理赔流程,并提高整体体验。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服务升级。

中小保司创新空间广阔,把握机会或能弯道超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被大众接受,新能源车险创新成为关注焦点。在这个领域,正如新能源汽车颠覆了传统燃油车的制造逻辑一样,新能源车险也可能在对传统的燃油车险逻辑进行重塑,这将为中小保险公司带来在车险领域弯道超车的新契机。

财险行业“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2022年车险市场份额占比达70%。虽然“老三家”都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出对新能源车险的重视,但相对于三亿台存量的燃油车车险市场,新能源车险的市场份额仍较小。因此,保险机构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仍会将业务重心放在基于“大数法则”定价的传统车险上。

而基于UBI的新能源车险完全采用了不同的逻辑,基于驾驶习惯,根据人、车和路等多维度进行精准定价,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和精准定价的保险产品。在这方面,中小保司无论在创新的动力上,还是探索的灵活性上,都可能强于大保司。

一方面,中小保司面临生存困境,可以通过与车企联手探索新赛道,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首先,在2020年车险综改实施后,在“降费、增保、提质”的要求下,中小保司的综合成本率大多在1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20%,盈利空间逐步被压缩,面对严峻的生存挑战。因此,天生处于劣势的中小保司,更有动力通过开发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产品,在车险市场探索新的道路。其次,过去消费者不愿意购买中小保司车险产品的一大原因,就是中小保司的覆盖范围和服务人员数量有限,一旦出事故很难快速到现场。而如果结合新能源车企后台的车联网等智能设备的数据,以及新能源车企的服务网络,则能够填补中小保司在覆盖能力上的缺陷,简化出险流程,形成多方共赢。

另一方面,当前新能源车企大多只持有保险经纪牌照,没有独立设计保险产品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MGA模式(Managing General Agent,管理总代理)和新能源车企的保险经纪机构深度合作,可能能够为中小保险公司创造业务增长的机会。正如造车新势力在初期选择江淮、力帆等代工一样,新能源车企在保险创新领域也可能更愿意与创新灵活性更强的中小保司进行合作。新能源车企能够不依赖于大保司的垄断,进行产品创新,还能通过将特色的车险产品嵌入自有App,将自己的客户留在品牌生态内,与用户产生更多互动。

因此,新能源车险的逻辑与传统燃油车险有很大不同,这为中小保司提供了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面对市场的变化,中小保险公司可以与新能源汽车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合作开展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在车险市场形成“鲶鱼效应”。

数据仍是新能源车险未来引擎,定价系数扩大扩展创新空间

保险公司要想精准认清风险、控制成本,就离不开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保险公司可以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数据,深入掌握新能源汽车特有风险,分析驾驶行为、车辆性能、道路信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将有助于保险公司更为科学地制定风险评估模型和定价策略。

在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已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监测平台“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截至2023年4月底,已累计接入新能源汽车1371.2万辆,接入率超过90%。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对包括电池、电机、电控、位置等61项常规数据,以及具体到电芯温度、电压、电流等12项安全故障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测。大数据基础设施让新能源车数据共享、共建成为可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车企、保险公司与监测平台的数据打通,也将为保险公司风控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

此外,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的扩大,也为保司的精准定价提供了空间。2022年12月30日,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从[0.65-1.35]扩大为[0.5-1.5],执行时间原则上不得晚于2023年6月1日。继北京等首批地区于4月28日率先试点后,上海、重庆等多地也已于5月27日正式采用最新的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的调整,将使车险定价更加精细化,将让市场定价更公平。低风险的“好车主”将享受更加优惠的车险服务,而对于“高风险车主”,保司可以按照风险状况收取更高的价格,实现更合理的风险定价。

总的来说,新能源车险将会成为财险业的“战略新赛道”。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以及车企、保险公司、数据平台、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新能源车险赔付率高、成本高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而中小保险公司,也有望通过加强与新能源车企的合作,通过精细化、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实现突围。

智能化成为新能源车企下半场拼尽全力竞争的焦点,在汽车智能化过程中,车险也必将应势而变。“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在政策和行业共同推动下,新能源车险将沿着全新的车险产业链,绘制一幅符合车辆自动化、智能化特点的车险“新地图”,满足快速迭代的技术与个性化的需求。

腾讯研究院正在联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开展《新能源车险创新与发展策略》专题研究报告,欢迎持续关注。

感谢研究院杜晓宇、杨望以及北大国发院谢绚丽、边文龙、王祖祺、佘可欣等等课题组老师同学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指导。

参考资料来源:

[1]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第4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https://property.picc.com/gkxx/zxxx/cfnl/202303/P020230324413303887331.pdf

[2]廖建光:如何以数字化运营,实现新能源车险风险减量服务?https://www.sohu.com/a/659619758_100188312

[3]艾瑞咨询《中国新能源车险生态共建白皮书》

[4]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接入情况https://mp.weixin.qq.com/s/mu4fI2EoZDXTAVpeBUxnlg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未来汽车日报系信息发布平台,未来汽车日报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快讯
小鹏G9正式上市,售价26.39万元起
2023-09-27

9月20日 2024款小鹏G9于昨晚正式上市,全系共5款配置车型,售价26.39万元起,并将实现上市即交付。新款G9标配扶摇架构,进一步强化了“智能、性能、电能”三能技术优势,在充分吸收市场经验和用户反馈后,以更具竞争力的价值力体系重新宣誓了统领30万级智能纯电SUV市场的决心。在欧洲四国陆续实现交付后,小鹏G9还将在明年进军德国市场。2024款小鹏G9依托扶摇架构,在标配智能驾驶和全域800V高压SiC平台基础上,搭载域控智能底盘的极致设计理念,体现了小鹏汽车对于智能、性能、电能“三能战略”的极致追求。凭借技术优势及对产品的精心打磨,新款G9涅槃重生。2024款小鹏G9搭载XNGP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具备国内首个且唯一的XNet深度视觉感知系统,落地无图、全场景、点到点的智驾功能,实现全国好用、全程好用。此外座舱方面搭载了全球领先的“全场景语音2.0”,在无网络场景下依然支持600+语音指令,更有像乐高积木般灵活定制的“智慧多场景座舱”,提供个性化用户体验。(36氪AUTO)

神盾电池发力,吉利银河L6通过三车高速连环“魔鬼碰”
2023-09-27

9月24日,吉利银河L6举行三车高速连续追尾“魔鬼碰”测试,最终凭借神盾电池系统的优异防护能力,吉利银河L6打破新能源汽车“逢撞必烧”魔咒,在高速前后夹击追尾中电池包、油箱、高压系统“分毫未损”。此次三车高速连续追尾碰撞试验,主要模拟日常用车场景中下雨湿滑的高速路上,在突然团雾、路面湿滑、前方视野受阻的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的连环追尾事故。吉利银河L6发现前方车辆停止后,进行紧急制动,速度降低至40km/h速度撞上前车(较大的厢式车);发生碰撞后,吉利银河L6后方车辆因反应不及时,以100km/h速度追尾吉利银河L6。国家标准试验整车追尾碰撞时速是50km/h,此次100km/h高速追尾碰撞的能量是国标后碰试验的4.49倍,而目前行业最高追尾碰撞试验时速为80km/h。吉利银河L6基于e-CMA架构打造,秉承了CMA架构原生安全设计理念,配置全新一代雷神电混技术,可以说在安全方面是具有“天生的好底子”。例如,面对高速被追尾的场景,e-CMA架构对油箱、环抱式ODP、高压线束、燃油管路布置优化,V字形后护板等后碰撞传力路径优化,形成对电池包的潜艇级防护。(36氪AUTO)

全国统一零售价11.58~14.98万元 吉利银河L6刷新A级家轿价值标准
2023-09-18

9月16日,吉利银河L6正式上市,推出60km纯电续航AIR版型、PLUS版型和125km纯电续航PLUS版型、MAX版型及星舰版型共五款车型,全国统一零售价为11.58~14.98万元,在节能和性能方面,吉利银河L6也做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在新一代雷神电混8848的赋能下,吉利银河L6在WLTC工况下拥有同级最长综合续航达1370km,据前不久的实测数据显示,其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3.61L,百公里加速仅需6.3s,极速更是创下247km/h的“最速电混家轿”纪录。此外,e-CMA智能超电架构原生的29100N·m/deg车身扭转刚度,以及前麦弗逊、后四连杆独立悬架组合,让吉利银河L6在湿地麋鹿测试中的车速达到80km/h,远超同级。更值得期待的是,吉利银河L6星舰和MAX两个版型将在年底通过OTA的方式,为用户推送“银河管家哨兵模式”,可实现驻车状态下的车辆24小时360°实时监测,并在必要时向用户推送提醒消息。(36氪AUTO)

仰望U8将全系标配应急浮水能力
2023-09-18

。据悉,应急浮水能力将在仰望U8车型上实现全系标配。仰望U8应急浮水技术的研发,是为了在暴雨内涝和野外涉水遇险等场景下,让车辆浮水能力能够像安全气囊一样触发,在紧急时刻最大限度为用户提供被动安全。仰望U8的应急浮水能力采用被动触发,当用户通过星河曲面屏开启涉水模式并开始涉水后,车辆将通过多种传感器对涉水深度、车身姿态、车轮滑移状态等进行监测,若符合浮水条件即自动触发应急浮水,实现车辆在水中进入漂浮状态后的前进、转向等操控。在应急浮水状态下,仰望U8能够实现30分钟内无车内显见流动积水,更不会下沉,并能以最快3km/h的速度前进,使车辆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稳,减少用户意外漂浮后的恐慌。在与浮水相关的制造工艺层面,仰望U8进行了5大技术突破,累计62项创新设计,不仅让车身与涉浮水相关的焊点和螺柱以99.97%的合格率突破了行业平均合格率,同时在白车身和彩车身涂胶部位也采用了更严苛的工艺标准。动力系统上,仰望U8与浮水相关的技术专利和创新多达133项,而在整车及零部件密封方面,仰望U8也都做了全新的优化设计,最大程度确保车辆在浮水状态下的防水能力。(36氪AUTO)

阿维塔12全球首发,四季度开启交付
2023-09-14

2023年9月5日,阿维塔12在德国慕尼黑全球首发。新车定位为豪华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将会提供两驱和四驱版本。阿维塔12采用无后舷窗掀背设计,车身尺寸超过阿维塔11,长宽高分别为5020mm*1999mm*1450mm,轴距为3020mm。阿维塔12的座舱采用Gentle Tech极简设计概念,减少了物理按钮的数量,只保留实用度高的必备按键, 同时搭载​​​全球首创轿车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能够实现一键躺平。智能配置方面,阿维塔12配备了高清流媒体外后视镜,并搭载HarmonyOS 4.0和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 2.0。据阿维塔官方介绍,阿维塔12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开启交付,后续交付海外市场。此外,阿维塔还将在明年推出2款全新产品。(36氪AUTO)

查看更多快讯
最新要闻
雷达推出RD6科创版,深耕皮卡细分市场需求
售价15.38万元。
2023-09-28
绑定英伟达,腾势的自动驾驶野望
弥补最后一环。
2023-09-28
2023第二届汽车数字化转型大会
2023年9月18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第二届汽车数字化转型大会”在上海市成功举办。
2023-09-26
成立AI Lab,长城渐露智能化野心
AI时代的“平台化”。
2023-09-18
试驾坦克400 Hi4-T:兼顾越野与智能,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
新能源越野战已经打响。
2023-09-14
加速电动化转型,上汽通用花了700亿
全力加速转型。
202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