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能源车的玩法变了
卡门精选2023-01-28
新造车行业
20万区间将成为主战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人Auto”(ID:meirenauto),作者:冯颖星 谢韫力,编辑 :李欢欢,作图:韦恩,运营:静如,未来汽车日报经授权发布。

岁末年初,每人Auto与七位业内人士聊了聊,感受2023年汽车行业的风将吹向何方。

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突破180万辆,超越特斯拉(131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更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接棒上汽大众,登上国内车企销量第一的宝座。这件事的意义在于,这一年,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交接的序幕,终于拉开了。

凭借宋、秦、汉等车型,比亚迪在2022新能源车型销量TOP10榜单狂揽六席,有意思的是,这几款热销车型的核心卖点并非智能化因素。相反,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一直是比亚迪备受诟病的槽点。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认为,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现阶段,智能化还不是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

正因如此,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一波寒潮,甚至连Argo AI、Aurora等明星公司也难以为继。相比在乘用车市场落地遥遥无期,一位在汽车电子公司负责研发的业内人士认为,2023年商用车自动驾驶或将迎来集中爆发。

从价格段来看,比亚迪主销车型价格大约在10万-20万元区间,其在2022年的销量表现,说明新能源车已经进入主流消费市场,智能网联行业专家雷新彬预测,2023年20万元区间将成为智能电动车的主战场。

凭借高性价比,比亚迪将继续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特斯拉也不甘示弱,在2022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方面表示,近期正在加快研究成本降低路线图。也就是说,2023年,特斯拉将继续举起降价大旗,以应对比亚迪的疯狂进攻。

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蔚小理的处境就比较危险了。一方面,毛利水平远低于特斯拉,面对后者接连降价,蔚小理很难有跟牌空间;另一方面,在20万左右的主战场,蔚来、理想并没有对应的车型去抢占市场,内忧重重之下,小鹏能在主战场分得多少红利,也是未知数。张君毅认为,2023年如果卖不到20万辆,蔚小理的日子恐怕将很难过。

比亚迪们“杀”红了眼,另一边,曾经叱咤风云的合资品牌却开启了退市大幕。东风雷诺、广汽菲克、讴歌先后退市,就连本田、丰田在华合资品牌也全线溃败,丰田2022年销量甚至出现在华十年来首次同比下滑。在某动力电池企业工作的安蝉告诉每人Auto,一家韩系合资车企,甚至已经资不抵债,当家车型卖一辆亏6000元。

2023年,新能源车企们将继续发起猛攻。有分析人士认为,比亚迪销量有望冲击350万辆;马斯克认为特斯拉有可能销售200万辆新车。

乱世之下,洗牌将进一步加剧。

20万区间将成为主战场

在车联网领域,我算是老人了,最早接触这个行业是2010年,距今恰好12年。在这个轮回里,我的职业轨迹覆盖了智能汽车行业的上下游,能够相对清晰地看到行业起伏。 

2022年,是拐点出现的一年。这一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突破了27%,销量接近650万辆。回想2021年底,我曾参加中汽协举办的一个行业会议,当时参会专家都预估,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将突破500万辆,一位来自比亚迪的嘉宾说,“我们激进一点,520万台吧”。但现在来看,2022年的销量规模已远远超出大家一年前的想象。 

拐点已至,新能源车企该采用什么样的打法? 

数年前,一位企业家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时,提到一个词“尊重传统”,放到现在,其实也非常适用。如果把“智能电动车”这个词拆开来看,“智能”和“电动”都是形容词,“车”才是本质,也就是说新造车终究要符合汽车行业的发展规律。我一步步走来,亲历行业剧变,越来越确信这一点。造车首先要保障车辆品质与设计感,把电动化与智能化做到位,通过规模化生产逐步降低成本,从而形成良性的商业循环。 

明确了这一点,再在行业里找寻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比如蔚来主攻豪华市场,理想主打家用、大空间。先做品牌,再做规模,次序很重要。 

2023年,我依然觉得,汽车领域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赛道。 

智能驾驶呈现出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域融合,过去一年我们常说“行泊一体”,接下来将是高速领航、城区领航以及泊车辅助的三位一体,随着技术迭代,消费者将会在更多城区使用高阶辅助驾驶。 

与此同时,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一直在尝试更好地融合,比如驾驶域和座舱域计算单元走向一体化。在L4及更高阶自动驾驶普及之前,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人机共驾”,我相信2023年会看到更多有趣的尝试。 

更多高端技术会出现下沉。比如空气悬挂逐步下沉到30万左右的车型上,在座舱里,像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这样的技术甚至下沉到20万级别的车型。未来,UWB(超宽带)技术会在座舱、人机交互系统得到更多应用。 

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乘联会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突破850万辆。结合经济形势,我认为规模会在900万辆。 

值得关注的是,电动车的主战场会集中在20万元左右的市场。 

一方面,一款智能电动车要保持基本的品质感(不错的智能化表现与续航水平),还要保证20%左右的毛利,算下来刚好落在20万+的价格区间。另一方面,消费者想买一辆驾驶体验、车内空间等方面还不错的车,预算也会落到20万+这个区间。 

2023一开年,特斯拉率先卷起来。Model 3降到23万,Model Y降到26万,小鹏P7也紧随其后,降到22万左右,还有问界M5也降至26万。可以看到,20万(20万-25万元)区间的竞争,火药味已经十足,今年这个市场会非常热闹。 

▲ 特斯拉降价 。图 / 特斯拉官方 

2023卖不到20万辆

蔚小理将活得很难

2022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 格局变得明朗起来。 比亚迪异军突起,单月销量超过20万辆,全年销量首次超过大众,与特斯拉一起领跑; 蔚小理勉强跻身新能源赛道前10名; 上汽、长城、吉利孵化了新能源品牌,有一些品牌渐入佳境; 威马、牛创等企业明显掉队,充满了不确定性。 

比亚迪卖得好有很多原因,最关键在于其供应链自洽,当其他车企受疫情影响停摆时,比亚迪依然能够正常生产。 

同时,比亚迪的短板也很明显——智能化方面比较薄弱,在智能网联时代,蔚小理都在谈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比亚迪却明显落后了。 但回到销量层面来看,这并不影响比亚迪销量节节攀升。 

▲ 2022年比亚迪汽车销售1868543辆 。图 / 比亚迪汽车官方微博 

我们从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自动驾驶是有价值的,但现阶段价值又没有那么大。因此,我们看到2022年,不少明星自动驾驶公司难以为继, 比如背靠大众与福特的Argo AI倒下了,Aurora被曝经营困难,不得不节衣缩食度日。 

比亚迪 和特斯拉的高速发展 给蔚小理带来极大冲击,从规模与供应链成本来讲,蔚小理都倍感压力 。 如果 在2023 年 无法 突破 20 万 辆、中长期 50万 辆的规模 ,蔚小理 将步履维艰 。 

接下来, 蔚小理会不会有爆款出现,能不能拉升销量规模,把成本降下来,毛利和净利润提上去,这是他们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 。单纯依赖所谓的 互联网思维是没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势力在 早期 融资阶段靠 破局思维生存,很多 互联网人 跨界进入汽车行业; 进入运营阶段,高管层具有传统车企背景的 人便显露出来。新势力 需要学习传统车企的成熟流程与方法。 

2023年,要进入决赛圈了,局面会更复杂。 

头部车企凭借足够的订单,能继续生存下去,其它车企或许走向被收购,或许走向消亡。 原材料价格继续处于高位。 两三年前碳酸锂4万元/吨,2022年是60万元/吨,2023年就算略有回调,大家预期也是40万-50万元/吨。 因此,控制成本,依然是各车企最重要的事。 

过去一年,与汽车行业的人沟通时,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焦虑。 临近年底,一些企业承受收账压力,空有订单没有现金,不得不亏钱 经营 。 新的一年迫于形势还要再降价 ,因此会 很难,非常难。 有统计数据显示 ,车企的营销高管平均生命周期仅有一年半,从这 一点 也可以大致知晓,这个行业有多焦虑了。 

投资机会蕴藏于负极材料领域

经纬创投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布局很早,早期投资了理想、小鹏两家新势力,以及电池制造企业容百。 

过去一年,经纬在不断加大新能源与智能电动车产业链的投资。 在新能源领域投资了 海辰储能、先导薄膜、道生天合等公司,智能电动车领域投资了光羿科技、导远电子等公司。 我们一直遵循投资生态化原则,先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投出“根据地”项目,然后再上下延展,让各个投资领域聚合而成一个生态。 

经纬一直看好智能电动车赛道,坦率地说,投整车企业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但好处在于,整车厂更了解未来的消费需求,可以对产品进行定义,也可以发掘消费者需求,并进一步判断在技术层面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 因此,我们投了两家整车企业,更早地了解汽车芯片、车载雷达、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各个环节的痛点和需求、以及未来走向。 

同时我们坚信智能化、电动化大势所趋,那么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就一定能带来可观的回报。 无论哪家造车新势力先跑出来,只要身处新能源赛道,就需要采购电池,就一定能惠及原材料。这些都是相对确定的机会,所以我们也投了电池和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头部公司。 

2022年新能源行业明显处于高速冲刺阶段, 因为新能源发电成本快速降低、占发电比例迅速提高,作为新的应用场景, 储能领域也是发展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 由于海外磷酸铁锂产业链不完善,中国公司在储能电池领域,占有绝对领先的地位。 在新型储能技术路径中,电化学储能是最耀眼的明星,也是我们最看好的储能方式之一。 电化学储能中最具商业化潜力的,是锂离子电池。 基于此,我们投资了海辰储能,一家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 

我们往往会把这种趋势放在更长的时间纬度去看。 比如,过去五年里,高镍迅速普及以及新材料快速应用,比如新的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电解液添加剂、新型粘结剂的应用,这些变化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在正极材料端,短期内很难找到创新机会, 如果有,也是在高镍化和磷酸锰铁锂领域。 三元和磷酸铁锂这两个技术路线格局基本已定。 相较之下,负极反而存在一些创新机会。 比如大家都知道下一步发展趋势是硅,硅碳和硅氧都是主流的创业方向。 

对于投资人而言,要放低预期,在动力电池领域不能再奢望短期内投出一个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了。 所以 ,把标准降下来,专注于一些细分领域,比如投一些电池的非主材或者下一代电池材料,还是有机会投出一个百亿美元公司的。 

过去一年,我们对创始人和团队的要求更高了。 更看重创始人的技术和综合能力,团队过往履历的可靠性。 项目的验证周期也在拉长,对投资人工作的细致程度和调研的颗粒度要求也在提升。 

2023年,我们认为,能源结构的重塑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创新升级,新场景、新需求将孕育新的创新机遇,包括电池结构体系创新、材料创新等。随着充换电、快充、锂电回收、工商业储能等新商业模式逐步成长,创新机遇仍然不乏看点。 

我们持续看好中国电动车行业及其背后供应链体系的整体升级,看好二三线供应链的变革机会。在各个关键环节,一定会有大公司脱颖而出。未来,在电动汽车行业,中国有机会拥有最强的供应链体系。 

▲ 新能源汽车充电 。图 / 视觉中国 

国补退出,车企明涨暗降

我 在汽车销售领域 工作了7年多, 过去一直 在传统车企做销售,主要 负责豪华 品牌。 这些年,眼 看着 豪 华 品牌越来越不好卖,经销商库存压力很大 。 最近 三年新能源汽车 不断冲击传统燃油车 ,我 萌生了换个赛道 的念头。 2022 年6月,在朋友的介绍下,跳 槽到 一家刚上市的新势力品牌做直营店店长。 

然而, 新能源 车并 没 有 想象中好卖 ,我大概只能完成指标的50%。 

因为是新品牌,销量基数比较低, 但店里 对车型销量 的 评估 标准 主要是和竞 品 比较。 新上市的那款车,从 去年 9月到11月累计 销量 有7000多台, 然而 竞 品中 比亚迪海豹卖得最好,卖了三万多台,小鹏 P 7也卖出了一万多台。 

在这种评估体系里,我们 的 压力 自然很大 。 管理层 两三天组织大家开 一次会,主题永远是如何提升销量, 我们的突破点是 提升试驾率。 新能源品牌很看重试驾率,因为新能源 车在 生活场景的 渗透率 不高,我们还处于开拓、宣传的阶段,需要说服消费者 亲自 体验。 

好在市场 传递出的 信心 很足 ,消费者对新能源 车 的接受程度明显 提升。 那些在 豪华品牌 做销售 的朋友 告诉我 ,现在 有 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 询 问有没有电动车型。 

用户画像 也在发生变化 。 现在年轻人购车,第一台 可能 就会选择新能源 车。 

进入2023年,国补退出,但大家不敢涨价,或者 涨也 是明涨实降。 比 如,比 亚迪全系涨价3000 - 6000 元 , 官方 指导价上涨了,但 终端 推出的优惠幅度加大了,实 际 成交价是略低的。 特斯拉新年 也进行了一轮大幅 降价 ,订单量明显上涨, 证明消费能力是有的, 需要车企去刺激 消费。 

如果今年有新势力 实现 盈利,我觉得蔚来的机会大一些 。蔚来主攻 35万以上的价位 区间 ,豪华 车 型的价格越高,盈利能力 越强 ,25万以下的盈利能力会 弱一些 ,15 万- 20万 区间 的更差,以此类推,这也是我们内部 正 在弱化某款10万 元 车型的原因。 

▲ 汽车交付 。图 / 视觉中国 

豪华品牌推爆款电动车

还得等两年

我在 西南地区 一家二线豪华品牌4S店做管理, 在这家店 工作了近 8 年 。2022年是我入行以来 销量最惨淡 的一年 。往年,我们都能完成 车企 下发的 销售KPI ,但2022年,前11个月有4个月没达标。 

疫情是 影响销量的 一大因素,供应链受挫,车辆生产首当其冲。 经济不好,大家也不愿意花钱。 这一点从成交率就能看出来,往年我们的成交率能到25%,但2022年能到20%就不错了。 客户来看车,但就是不买,做购买决策更谨慎了。 

新能源汽车对我们的冲击也很大。 原来消费者有30万元预算买车,其实可选空间很局限,无非是BBA 和二线豪华品牌。 但现在涌现出好多竞争对手,理想、蔚来……用户多了很多选项。 

车已经很难卖了,但新的一年整车厂还是制定了很高的销售目标,要求销量比2022年高20%左右。 

2022年,能明显感知到客户行为发生了变化。 比如平均成交周期在变长,从用户第一次来店算起,到最终下单为止,整个周期一般是10-15天,但2022年差不多需要20天才成交。 下单客群也在发生变化,往年贷款买车的非常多,今年很多人全款买车。 20多岁的年轻人客群基本消失了,来买车的年龄大约在30多岁。 

其实我们品牌也有几款新能源车,厂家尝试采用直营销售模式,门店不直接收钱, 客户直接打钱给主机厂的销售公司,由主机厂销售公司开票。 这款车2022年上半年每个月都能卖出3、4台。 但后来,订单发给品牌方,就没了下文,迟迟交不了车,顾客就退单了。 费力卖车的销售也没能拿到提成,我们也就不再给客户介绍新能源车了。 

焦虑的时候,我也去其他门店逛一逛,去看过一些新能源车。 比如理想,屏幕很大,科技感很强。 蔚来的用户运营也不错,他们发展出自己的生态圈,通过海底捞式的服务产生很强的用户粘性。他们 能火,是有道理的。 

进入2023年,预计上半年二线豪华品牌大概率依旧比较艰难,下半年如果经济形势有起色,或许还有转机。 

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车企大多数比较谨慎,他们注重品牌口碑,要求每个产品都不出错。 开发一款车,销量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实现盈亏平衡,都有考量。 这些因素限制着传统品牌不愿意把转型步伐迈得太快,我们品牌出爆款电动车型还得等两年。 

车企自研电池并无优势

我在动力电池行业从业6年,现在一家电池制造企业负责供应链工作,公司属于主机厂的供应商,角色是乙方。 

处在电池行业,说实话压力不大。 面对整车厂来谈单子,我们的主动权非常明显。 一开始,车企拼命杀价,后来发现没用。 我们不缺客户,就怕供应商跟不上,产能紧张的时候,谁给我价格高,我就先产谁的单子。 车企负责采购的人经常搞不定(我们),还要派高层领导来催货。 宁德时代更趾高气昂,很多整车厂都是“求着”它供货,并且是给钱才给货,没有赊账期。 

过去一年,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电池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电池贵,主机厂就想自己造。 但说实话,车企自己造电池一点优势都没有。 他们低估了造电池的技术难度,也不清楚我们头部电池商在技术上到底有多领先。 在既有的主流技术路线,想实现赶超是不太可能的,他们需要找到第三条颠覆性技术路线 弯道超车,但目前足够成熟、具备上路条件的新技术还很罕见。 

另一方面,自研电池资金是个大问题,电池研发投入最低3亿元起步,自建产线最少也要10亿 。 回本周期五年起步,对于还未开始盈利的 新势力来说是一大笔开销。 

我们也在观察主机厂的电池项目进展是否顺利。 若两年内自研电池没有搭载自家的量产车上工信部申报,就基本能判定为“难产”了。 

2023年我们担心的是,新能源车企还有多少订单来消耗电池。 新能源市场稳定向好,但可能达不到2022年突破性的增长。 

如果从价格区间来看细分市场则更为残酷。特斯拉在二三线市场的渗透率不容小觑,再加上国补退坡,新势力和合资品牌面临 着 双重绞杀。 如果 特斯拉冲入15万的价格区间,不仅新势力 受到冲击 , 该 区间的所有车 型都要承受 巨大压力 。 

纵观整个汽车行业,可以用改朝换代来形容。 过去一年,有很多合资品牌倒下,包括但不限于雷诺、菲亚特、讴歌等。 还有一家韩系合资车企,表面上还在维系,其实已经资不抵债了。 这家车企卖得最好的那款车,卖一辆亏6000元。 这样下去,2023年行业洗牌会进一步加剧。 

商用自动驾驶或集中爆发

我 在 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做研发,产品包括感知控制器、自动驾驶控制器等,主要适配整车厂提供的新能源卡车或线控底盘,同时上装公司配套的自动驾驶系统。 

更具体来讲, 我们做的是自动驾驶卡车 , 主要 应用于 运输货物的智慧港口。这些港口有 大量 集装箱,需要卡车司机从堆场运输到中转站 。 司机需要 两班 倒 来保证港口24小时运转,传统的运输方式人力成本很高 。 

在港口这样的 封闭场景, 车辆 运行路线简单可控,只要做好预先规划,是 绝佳 的 自动驾驶 应用场景。目前,自动驾驶货车单车售价大 约为三四百万元 , 卖 25台就上亿了,收入很可观, 利润率也比较高。 

▲ 自动驾驶卡车在道路上行驶 。图 / 视觉中国 

但放在乘用车 领域 ,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就失灵了。 

现阶段量产乘用车基本都 在 L2 自动驾驶 阶段,也就是辅助驾驶 。要 想达到L3以上,目前 来 看遥遥无期。 

因为乘用车 使用 场景太复杂了 。 光是保证不撞车,需要的感知设备就非常多, 需要 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 设备融合感知 , 成本很高。 

自动驾驶需要软硬件配合,相比软件、算法,自动驾驶在硬件 层面 更有可能 突破创新 。比如智驾域的控制器会 更加 集成 化 ,成本也会降低。 感知设备单价降低,一辆车上可以安装更多设备, 实现无死角覆盖,无人驾驶落地 的 可能性 也会大一些 。 

2 022年 发生过不少 辅助驾驶失控的 案例 ,这应该不 只 是某家车企的问题, 而是普遍存在于车企中 。 

电动车 发生 事故 , 看似是某个部件出问题,但有可能是整车电控系统的“锅” 。 电动车更多依赖软件控制,需要硬件和软件都做到功能安全。 比如 踩了刹车, 系统 发出信号, 经过传输 , 命令 相应的部位去执 行。 如果控制器芯片出问题, 信号 传 送失败 , 车辆 就失控了。 

保证功能安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冗余,一个控制器 有可能 出问题,那就用两个,但成本 也成倍增加。所以, 功能安全是电动车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之一。 

前两年,自动驾驶行业大量招人,很多项目投资上马。但做了这么久,大家都清楚理论上的算法是无法保障出行安全的。于是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陷入了寒冬。很多公司在向商用车方向转型,除了港口,还有矿山、边境等货运领域。只要有政策支持,2023年将是自动驾驶在商用车领域落地的发力年。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未来汽车日报系信息发布平台,未来汽车日报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快讯
长安汽车2023财报出炉,稳健转型树立中国车企高质量发展标杆
10小时前

4月17日,长安汽车对外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长安汽车全年营业收入1512.98亿元,归母净利润113.27亿元。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长安汽车坚定推进“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克服了市场突变、行业调整、竞争加剧等各种风险挑战,保证了长安汽车市占率总体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全年实现销量255.3万辆,同比增长8.8%,公司新能源及出口销量表现优异,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全年销售47.4万辆,同比增长74.8%;出口35.8万辆,同比增长43.9%。2023年,长安汽车累计投放产品29款,其中全新产品7款。2023年,长安汽车全年推出全新新能源产品7款。其中,阿维塔坚定高端站位,旗下首款轿车—阿维塔12,在慕尼黑车展惊艳亮相,订单突破4万辆。深蓝全年销量突破13.6万辆,深蓝品牌发布14个月即实现交付突破10万辆,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2023年8月发布的长安启源品牌,定位“数智进化新汽车”,截至2024年3月,长安启源已累计交付7万辆新车,其中2024年3月交付新车超1.5万辆。(36氪AUTO)

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成功召开
2024-04-15

4月12日,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经开区成功召开。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设有1场全体大会和资本助力汽车科技创新、需求驱动与产业链协同、智能底盘科技创新、汽车电子科技创新4个分会场。来自企业、投资机构、高校及行业的近500名代表齐聚常州,共同探讨在产业大变革背景下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打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推进常州市汽车产业集聚和快速发展,实现资源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举行了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科创项目落地签约仪式,力学损伤仿生测试假人、国产车载以太网芯片、自动驾驶精准在环仿真开发测试系统、车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超级快充三电总成、“人工智能+工业装备” 智能设计系统、最强大脑-通用型移动机器人控制器、商用车线控制动系统EMB的开发及产业化、用于汽车轻量化设计的3D打印柔性信号线束、新一代智能底盘核心技术等10个创新项目签约落地,增添常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36氪AUTO)

吉利银河E8 飞鸟赛道挑战成功, 首批性能版正式开启交付
2024-04-08

月8日,吉利汽车在珠海新地标——金湾艺术中心正式向首批用户交付吉利银河E8星舰性能版。这款车型于1月5日上市,共推出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7.58-22.88万元。性能版车型搭载了800V超高压平台,全新一代高性能SiC碳化硅电机,实现了3.49S“零百加速”和360kW同级最高充电功率,实力非凡。在外观设计上,吉利银河E8性能版集东方审美、主流纯电高级感设计于一身。新车采用了中国气韵的美学设计,全球量产最低0.199风阻系数,以及熏黑镀铬饰条、黑化字标、黑色外后视镜等运动套件,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运动感和颜值。此外,新款车型还升级了20寸星翼流光运动轮毂,运动性能十足。在性能方面,吉利银河E8性能版堪称5米级最快纯电旗舰轿车。该车采用了全栈800V超高压平台,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全域800V,搭载全新一代高性能SiC碳化硅电驱,最高效率97.86%,最大电机功率475kw,最大扭矩710N·m,均为同级最优。这使得吉利银河E8性能版能够实现3.49s零百加速、210km/h极速,成为5米级性能王者。(36氪AUTO)

12.88万元起,远程VAN上市
2024-04-07

2024年4月3日,全球首款正向研发电动大VAN远程超级VAN以新求变,颠覆而来,以12.88万元的起售价,打破轻客价值天花板!本次发布会上,远程超级VAN共推出四款车型,分别从不同用户使用场景出发,满足VAN品类全场景使用需求。专攻物流市场的“创富版”,售价12.88万起;满足多功能需求的“智富版”,售价15.68万起;专为商旅出行打造的“悦程版”,售价25.48万起;另外远程超级VAN还颠覆性推出定制版车型X-VAN,千变VAN化,满足用户的无限想象,售价38.88万起。智能化是定义电动大VAN的核心标准,远程超级VAN充分共享吉利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优势积累,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货舱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12.3英寸中控大屏,拥有首个实现连续对话、分区识别和“可见即可说”的商用车AI语音。30项智能安全配置,行业首搭ADDW高级分心预警功能,打造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自动驾驶系统。除此之外,远程超级VAN还创新性的为使用者打造了智能货舱——货物卫兵系统,它可以对货舱重量及货物状态进行监测,提升运输效率,保障货物安全。(36氪AUTO)

全新腾势N7售23.98万起,配备双空气悬架
2024-04-07

4月1日,腾势汽车旗下智能豪华超舒适SUV全新腾势N7正式上市,新增了550km续航版本共推四个版本,官方指导价23.98万元-32.98万元。按照腾势汽车的说法,全新腾势N7在三大方面有所进化,包括外观造型、舒适配置、安全性能。我们先来看这款车的造型设计,前脸的灯组设计有所调整,同时前包围两侧还有黑水晶激光雷达面板,整个前脸给人的感觉更加凶猛。车身侧面和尾部的车身设计元素基本没动,但是车侧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计是采用了轮毂悬浮车标,是的,就是跟劳斯莱斯车型的悬浮车标一样,轮毂中间的LOGO可以在车型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动。造型还有一点很大的变化是增加了西子蓝车身颜色,这种色彩比较有年轻气息,估计能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喜欢。全新腾势N7的智能座舱也有不少亮点。首先是车机系统方面,全新腾势N7配备DiLink系统,还有6nm制程芯片、5G智能网联系统、智慧六联屏等设计。同时新车的全场景智能语音系统也新增语音快捷指令、多车畅联、腾势宝盒、腾势声活等多个功能,所以用户向车辆发送命令,并执行相应的功能可以更加便捷高效。(36氪AUTO)

查看更多快讯
最新要闻
魏建军把方向盘交给AI,长城汽车开卷智能驾驶
技术自信。
2024-04-18
固态电池、无图纯视觉智驾系统,广汽集团科技日秀肌肉
抢占技术高地。
2024-04-15
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成功召开
4月12日,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经开区成功召开。
2024-04-15
独家|捷豹路虎(JLR)将采用奇瑞星途平台,外资车企拼抢中国汽车品牌技术
快速补课。
2024-04-15
「窥探」小米流量密码的车企们
小米凝视流量时,也正被流量凝视。
2024-04-11
长城汽车的泰国往事:从熟悉规则,到制定规则
像初创公司一样增强创新精神。
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