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商业评论”(ID:autobizreview),作者:温莎,编辑:张南,设计:赵昊然,未来汽车日报经授权发布。
3月15日晚间,天风国际证券知名分析师郭明錤在社交媒体上爆出猛料:苹果汽车团队已经解散了一段时间。如果想在2025年量产Apple Car,需要在3~6个月内进行团队重组。在此之前,他已经数次预测了苹果汽车的推出时间,从2025年、2027年,又改口到2028年。
这位被业界誉为“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爆猛料前不久,有消息称,苹果正在与韩国公司 OSAT 合作开发用于 Apple Car 自动驾驶功能的芯片。
当苹果汽车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登台正式宣布之前,没有人知道苹果汽车何时会发布,或者干脆是否会发布。
但人们很难经受住苹果的诱惑。即使市面上已经有上百款电动车可以选择,拥有一辆 Apple Car 的想法也始终有吸引力。近年来,iPhone 的销量趋于平稳,苹果也需要拿出一件让全世界为之一震的划时代产品。
对于竞争者而言,头顶苹果的金字招牌和品牌多年累积下的设计、技术光环,在连影子都没有见到的时候,苹果汽车四个字足以令其他品牌彻夜难眠了。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蔚来汽车的终极对手是苹果。
七年来,不时有苹果汽车的消息传出,从这些新闻的锁片中,我们拼凑出了一张苹果汽车的全景图。
人们几乎从未听说过任何官方消息,苹果一直对造车暧昧不清。
2015年2月,有人爆料称,苹果公司正在研究汽车。一时间,每个人都在谈论苹果汽车的前景。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iCar项目的代号为泰坦(Titan),最初有数百名员工参与;当时凤毛麟角的消息中,只能确定苹果在研究汽车领域的相关技术,并不知道只是开发软件,还算是准备下场造车。
苹果前高级副总裁,有“iPod之父”之称的托尼·法德尔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他曾与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多次探讨造车的可能性;另一位苹果营销副总裁菲尔·席勒也曾证实,苹果其实在2007年发布iPhone之前就有考虑过造车。
漫天的流言蜚语中,苹果从未承认造车。唯一的一次,是彭博社在2017年6月采访蒂姆·库克时,他罕见地透露苹果正在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工作是所有人工智能项目之母,但该工作大概是最难推进的人工智能项目之一。”他说。
然而到了2021年的一次采访时,库克对于主持人提出的关于造车的问题,已经拒绝回应。
2018年5月,苹果与大众汽车传出过合作消息,但并非传说中的无人驾驶汽车,而是摆渡员工上下班的无人穿梭巴士。在一系列技术难题和摩擦后,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也不了了之。
苹果造车的消息再次集中出现是2019年7月,FBI抓获了一名前苹果员工,指控他窃取了该公司的商业机密,其中有“苹果为自动驾驶汽车设计的线束装配图”。这一案件不仅表明汽车项目正在进行中,联邦调查局的文件还显示苹果公司大约有5000人参与过该项目。
眼见苹果造车的消息终于有了实锤,但就在同一年,有报道称,苹果解雇了200名泰坦计划中工作的人员。事情似乎要就此画上句号之际,苹果又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自动驾驶公司Drive.ai。
2020年底,苹果造车的再次升温,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情报称,2020年12月,泰坦项目重新启动。2021年1月,彭博社的一份报告声称,苹果公司内的一个团队正在研究“动力系统,车辆内部和外部车身设计”,而不仅仅是自动驾驶系统。
这一次,又传出解散传闻,苹果造车可谓一波三折。
苹果造车项目的动荡早有端倪。
2022年1月,苹果汽车团队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负责人乔·巴斯(Joe Bass)的领英资料发生了更改,证实他已经离开了工作7年的苹果,转投苹果老对手Meta怀抱,出任VR技术项目管理总监。
按照苹果造车的时间线,巴斯算得上元老级的人物。彭博社专栏作家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指出,“随着巴斯的离开,一年前的苹果汽车管理团队已分崩离析。”
在此之前,苹果已折损多名大将,分别是:戴夫·斯科特(Dave Scott),机器人工程负责人;杰米·韦多(Jaime Waydo),自动驾驶安全与监管负责人;戴夫·罗森塔尔(Dave Rosenthal),自动驾驶工程负责人;本杰明·里昂(Benjamin Lyon),传感器负责人。
这波离职潮始于2021年9月,苹果特殊项目副总裁道格·菲尔德 ( Doug Field ) 宣布加入福特汽车,他是上述几位离职高管的领导。12月,苹果硬件项目负责人迈克尔·施维库奇 ( Michael Schwekutsch ) 也宣布离开。
古尔曼的同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去几个月里,已有 100 多名苹果员工‘叛逃’到 Meta,苹果肯定会想办法阻止这一数字的增长。”
从2014年至2021年,泰坦项目的负责人已经如走马灯般地换了5位。
2014年,苹果汽车项目在前福特工程师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的领导下启动,他曾是iPhone和iPod的主管。后来,该项目由前硬件部门主管丹·里奇奥(Dan Riccio)负责,随后是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和前特斯拉高管道格·菲尔德。
菲尔德离开公司后,泰坦项目的领导权落到了凯文·林奇(Kevin Lynch)手中。与之前的4位领导人不同,林奇既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没有汽车领域的经验。他的成绩是让Apple Watch从一个没有明确目的的产品成为数百万用户接收消息和健康监测的不可或缺的设备。
林奇上任后,为该项目拟定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方向: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取消方向盘和踏板。一朝天子一朝臣,在苹果帝国中,这样的人事变动也无法避免。
和林奇搭档的也同样是有汽车背景的一位高管。2020年底,苹果机器学习和AI战略高级副总裁约翰·詹南德拉(John Giannandrea)被任命为汽车项目主管,直接向库克汇报。
从现在来看,两位圈外人联手后已经将苹果造车的团队换血,下一步是放弃还是涅槃,古尔曼指出,“2022年是决定苹果汽车项目成败的一年。”
如果继续造下去,苹果是否会选择一位合作伙伴?与设计手机相比,开发汽车更加复杂困难,投入不菲,尤其是汽车的平台架构,更是一个极为重要且昂贵的难题,如果自己从头研发,意味着巨大的浪费。
苹果是一家成功的科技企业,并非制造巨头。2021年一开年,苹果与现代汽车准备合作和合作破裂的消息就上了两次头条。
有传言称,苹果还与至少与六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就合作伙伴关系和生产制造的可能性进行了接洽。本田,日产和马自达拒绝予以置评,三菱则痛痛快快否认了可能性。
此外,苹果与日产汽车进行了接触,但由于细节上的分歧,谈判只是短暂的,并未达到高管级别。日产汽车担心苹果将自己看成硬件供应商,苹果则希望完全控制汽车的设计和软件部分,谈判再次破裂。
分歧简单明了。苹果不希望用富士康或麦格纳等制造巨头代工生产汽车,而是希望寻找一家成熟的,愿意让自己控制硬件和软件的汽车制造商,但这些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拥有过辉煌历史的厂商们并不愿意成为“供应商”,哪怕是苹果也不行。
关于谁将生产苹果汽车的讨论,可要放到苹果是否还要造车之后了,但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是,与苹果关系破裂的名单中已经包括大众、现代、日产、电动汽车制造商Canoo……。
苹果造车,比果粉更兴奋的是果链上的供应商们。
虽然最初的迹象表明苹果希望找到一家全新的合作伙伴共谋造车大业,但跟随苹果赚得盆满钵满的供应商们不想出局。
苹果最大的代工厂之一富士康在汽车圈就极为活跃。2021年10月18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精密正式发布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并带来3款新车。
造车之外,富士康也在积极尝试为汽车企业提供代工服务。同年1月,富士康和吉利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以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以及定制顾问服务。2月,富士康宣布与美国新创电池动力汽车公司Fisker签署合作备忘录,制造Fisker品牌的电动车产品。
再向前追溯,富士康在2015年与腾讯、和谐汽车共出资10亿元人民币,打造互联网造车项目“和谐富腾”,这便是拜腾汽车的前身。2021年,富士康也曾着手准备接手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拜腾汽车,以此作为进军新能源汽车的机会。
鸿海精密创办人郭台铭曾在内部会上说,“如果我们能制造iPhone,为什么不能制造电动汽车?汽车就是装着四个轮子的iPhone。”
与用汽车梦解释相比,外借舆论更加偏向富士康造车更多是为了苹果汽车铺路,提前强化在新能源汽车的代工实力,一旦苹果宣布造车,富士康有望凭借过去的关系和已经累积的经验,近水楼台的拿下苹果汽车的代工合同。
和富士康走类似道路的还有立讯精密。有2月11日,这家果链巨头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奇瑞集团、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为此,立讯精密花下100.54亿元收购了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的股份,成为其第四大股东。
2004年成立的立讯精密,以生产销售连接器起家,后来全面发展到电脑互联网手机产品的精密组件代工业务,最高时期市值曾达到4000亿元,目前徘徊在3000亿元,尽管公司发展稳定,但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
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称,立讯精密不造整车,而是协同奇瑞新能源开拓为别人造好车的ODM业务(原始设计制造商),志在抓紧机会窗口拼进全球领先的Tier1(一级供应商)。
按照当下全球热火朝天的造车架势,头顶苹果供应商的光环,就算没能拿下苹果汽车的大单,果链巨头们也都为自身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2022年年初,苹果上线了一部官方原创电影《天鹅挽歌》,当中展示了任意点对点自动驾驶、没有方向盘、车内交互全靠AR头显展开,充满未来科技感。外界惊呼,这或许就是苹果汽车的模样。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是在从蛛丝马迹中寻找苹果汽车的样子,但苹果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藏不住的只有专利申请。
2020年,苹果申请了变色车窗的专利。这套系统可以自行运作搜集环境数据以调整玻璃颜色深度,例如晴天或是阴霾等不同的状况,系统会自动调节,或是由车主自行设定。
有意思的是,根据2018年苹果申请的另一项专利,未来的汽车可能没有车窗,显示屏和虚拟现实系统能够向乘客呈现真实或“人造”的周围环境。
苹果的专利中还包括一项全新的车载照明技术,可以照到织物座椅、门板、仪表板等车内的任何角落,且能够在物体表面投射图案或文字,最大的用处是方便司机和乘客夜间在车上取拿物品。
另一项专利中,苹果取消了座椅的物理包裹,在内部增加了新的电机以及传感器,组成了自适应座椅悬架系统、电动牵开器系统,从而实现座椅覆盖物表面的自适应控制张紧力。
舒适之余,汽车的安全性更加重要。苹果的安全专利涵盖了安全带和车顶安装安全气囊。简而言之,就是在车顶上安装一个大的安全气囊,当碰撞发生时,气囊可以在乘客座位前方展开,腰部的束缚也会弹出一个大的充气模块。
苹果造车,科技感是最不用担心的。专利显示,苹果在iOS系统中嵌入了名为“CarKey”的应用程序接口,让手机替代车钥匙成为了可能。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迹象都在表明,苹果的目标是推出一款自动驾驶汽车,让驾驶者在输入目的地后可以“很少或者几乎不需要驾驶”。有消息称,苹果汽车将不依靠方向盘来操控,甚至连刹车油门都没有,全程通过语音指令或者手势来进行驾驶。
彭博社在一篇文章中强调,苹果汽车的发展方向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电动汽车与自动驾驶功能相匹配,而是通过一种真正的自动驾驶来超越电动汽车市场。
至于电动车另一个核心的电池部分,路透社的报道称苹果的电池技术是一种独特的单体电池设计,让所有电芯直接融合到一起,从而消除传统电池组各个电芯之间存在的空间浪费。这样在同等空间内,就能用上更多的电池材料,实现更大的续航。
苹果一名员工曾忍不向媒体炫耀,“苹果的电池技术绝对是下一个级别的产物,就像是你第一次见到iPhone时的惊讶程度。”
总而言之,苹果当下可以与汽车沾边的专利技术已经超过200项,其中的大部分听起来十分炫酷,但与大多数专利一样,我们并不能肯定苹果会在汽车产品中加入这些技术,所以关于苹果汽车的一切也只是空想。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如果苹果生产汽车,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与iOS系统深度集成,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现在手上的iPhone,iPad,Apple Watch甚至Mac可能在车辆的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苹果的生态系统可以全部无缝集成到苹果专用的汽车中。”汽车分析师拉姆言之凿凿,“除谷歌以外,其他公司都无法与之匹敌。”
郭明錤曾表示,苹果汽车将成为苹果“下一个明星产品”,因为苹果能够提供比汽车市场潜在竞争对手“更好的硬件,软件和服务集成”。
他还提到了另一个外界最关系的问题——价格。郭明錤指出,最终上市的苹果汽车大概率“非常高端”,比其他的电动车价格更高,存在明显的市场差距。无论如何,苹果就是苹果。无论苹果汽车什么样子,它都便宜不了。
2016年2月,加利福尼亚州的桑尼维尔附近有居民抱怨,夜晚经常可以听到类似于“马达的噪音”。
“每天晚上11点都会发出类似于汽车的噪音声?即使关了窗户仍然可以听到。”当地的居民说。当时就有人猜测,这可能是车床和轧机工作的声音,是苹果正在当地进行造车实验。
和苹果汽车一样神秘的,还有其研发和工作的秘密基地。
翻开与苹果汽车相关的报道,一切蛛丝马迹指向了桑尼维尔,该地距离苹果在硅谷的大本营库比蒂诺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
苹果公司在桑尼维尔租了一些场地,这些地区被城市规划部门允许建造“自动工作区”和“维修车库”;还买了一些房产,其中的一栋曾经是百事可乐装瓶厂。
与苹果汽车项目存在潜在关联的几座建筑物都有内部的秘密名称,这些建筑用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丽亚和雅典娜命名,与同样来自希腊神话的“泰坦”之间的关联不言而喻。
尚不清楚桑尼维尔的汽车项目的传言是否准确,但有消息称,苹果汽车的开发工作确实是在苹果总部之外的秘密地点进行。
苹果公司向市政官员提交的建筑图则表明,位于桑尼维尔一座代号为“ Rhea”的设施将从事与汽车相关的活动,文件中使用了“润滑油”“车轮平衡器”“轮胎更换器”“车轮”等与汽车相关的字眼。
此外,还有传言称苹果将在柏林运营一个秘密的汽车研发实验室。据说该工厂雇佣了15~20名来自德国汽车业的男男女女,他们全部具有工程,软件,硬件和销售背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各自领域都被称为“具有创新思维的意见领袖”。
不止于此,苹果于2018年底还在加州米尔皮塔斯租赁了一家大型制造工厂。目前尚不清楚苹果打算将该场地作何用途。但外界猜测可能与汽车项目有关。
人们对苹果汽车充满期待,原因之一是苹果一贯的产品发布思路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tomsguide.com”网站的编辑伊玛德·汗认为,在准备就绪之前,苹果汽车是不会发布的。苹果在开发新产品时经常采用的方式可以总结为缓慢而稳定。发布一款产品前,苹果通常的选择退一步评估市场,仔细剖析问题领域并寻找改善方法,iPhone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苹果愿意的话,苹果公司本来可以在2005年就生产一款手机来与黑莓(BlackBerry)竞争。但苹果选择专注于重新设计手机,而不是迭代当前可用的版本。
iPhone推出后开启了一个时代,所以人们期待苹果可以在汽车界做出同样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苹果公司有钱。
一直以来,苹果位列全球现金储备最高的品牌之一,2020年底大约手握1000多亿美元,且还在持续增长之中。2022年1月4日,苹果市值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约等于19万亿元人民币,用富可敌国来形容并不为过。
造车是件花钱的事情。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曾预计,苹果2020年在汽车研发上的投入为190亿美元,作为对比,休伯蒂表示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支出为800亿-1000亿美元。
钱意味着人才。2015年7月,曾在日产和丰田公司有25年工作经验的道格·贝茨加盟苹果;同年,《韩国时报》称苹果正在招揽三星集团旗下的电池技术专家,不具名人士透露,苹果公司提供了极为优厚的薪酬和福利。
还是在这一年,苹果公司由于“挖人太狠”被电池制造商A123 Systems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后者称苹果的行为阻碍了公司当前电池项目的进展,被挖走的员工很难找到替代人选,因为专业性很强。据悉,苹果公司将该公司的五名核心研发人员“连锅端”。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了电动摩托车初创企业Mission Motors上,由于苹果招募了这家初创企业的6名员工,间接导致该公司的关门大吉。
从各种新闻中很难总结出规律,苹果“挖挖挖”的风格不拘一格,从传统车企福特、通用、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到科技企业黑莓,从大企业到初创公司,不一而足。
在苹果公司招兵买马的过程中,特斯拉是个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苹果已经从特斯拉挖走了300多人,目标涵盖了高管、工程师、设计、技术人员等各种职位。已经离职的、泰坦项目的负责人之一道格·菲尔德就是在2018年从特斯拉加入苹果的。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经透露,苹果曾努力招揽特斯拉的工程师,向他们提供25万美元的签约奖金和60%的加薪幅度。
对于苹果的挖角行为,马斯克回应称,“苹果招聘的人都是被特斯拉解雇的,如果员工在特斯拉混不下去了,就可以去苹果。”
苹果公司的过去和当下都表明,自己确实有足够的金钱和潜能来开发一款成功的产品。
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马斯克曾透露,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最黑暗的日子里,自己曾接触库克,并讨论让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但库克拒绝了他见面的邀请。
现在,特斯拉频频被拉来与未曾露面的苹果汽车比较。
VICE 杂志的高级记者阿伦·戈登并不看期待苹果汽车,原因是特斯拉已经为行业带来了颠覆,且苹果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为科技行业带来惊喜了。产品中还不乏反人类的设计,比如,想要给鼠标充电需要将鼠标翻过来,这也就是说充电期间无法使用鼠标。
“在产品缺乏突破性的情况下,苹果公司与许多其他公司一样,通过不友好的加价销售和附件来牟利。” 戈登说。
带着特斯拉与苹果谁将棋高一着的疑问,汽车商业评论采访了车主、专家和业内人士。
一位用了十年苹果手机的特斯拉车主力挺特斯拉,特斯拉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他对苹果汽车也完全不期待,“如果将苹果当下的产品作为标准来进行延伸对比的话,苹果除了在手机领域,在其他领域并没有颠覆性的产品。”
使用过程中,这位车主最满意的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具有自我学习和进化的功能,数据越多,汽车越聪明。随着产品基盘的扩大,大量在路上行驶的特斯拉为其自我学习提供了养分,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特斯拉在几年之后肯定更加强大。”
有意思的是,就在接受采访的几天前,这位车主已经将特斯拉Model3换成了蔚来ES6。
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CEO张晓亮也强调了特斯拉的先发优势,他表示,自己对苹果汽车的产品并不了解,但苹果已经不是一家创业公司了,用非创业公司的逻辑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很难做出真正意义上本质的改变。与之相比,特斯拉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造车体系,远远的跑在了前面。
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则认为,两者各有所长,苹果汽车未来将在交互性,设计和视觉体系上带来惊喜,但在自动驾驶方面苹果汽车很难超越特斯拉,“我们现在要预见一件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这很难。但苹果与特斯拉在人员上的流动,令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部分相似性。”他说。
另一位刚刚定了特斯拉Model3的业内人士同样是“中间派”,他认为两家公司都不会将造车当成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是其宏大战略的一部分。
“特斯拉在充电体系,储能体系,甚至火箭卫星领域都有涉猎;苹果已经有了完善的IT软硬件生态,汽车只是像iPhone、ipad一样的新终端,将人们的生活通过苹果无缝连接。他们都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汽车行业之中,梦想也好,责任也罢,会推动他们不断向前进,将技术推进到想象之外的领域,而非仅仅在汽车行业争排位。”
特斯拉与苹果的终极对决值得期待,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苹果汽车可要挺住。
8月13日,2025款的极氪001和极氪007正式上市。这两款新车官方起售价分别为25.90万元和20.99万元。2025款极氪001与极氪007,搭载了极氪智能科技最新的技术成果。全栈自研的第二代金砖电池,最大充电倍率高达5.5C,从10%充至80%仅需10分半钟,超越了传统三元锂电池。同时,极氪OS智能座舱系统也迎来了全面升级,正式更名为极氪AI OS,Eva进化为AI Eva。在智能驾驶领域,极氪全栈自研的浩瀚智驾系统迈入2.0时代,启动了端到端大模型的应用,优先实现了泊车和路口场景的端到端进化。此外,极氪还率先推出了城市NZP通勤模式,未来将逐步开通城市NZP和城市NZP+,最终实现从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城市智能驾驶体验。在智能驾驶方面,2025款极氪001同样带来了升级,首发搭载的浩瀚智驾2.0系统,基于激光雷达和双OrinX智驾芯片的智能硬件方案,实现了系统底层能力和用户体验的全面升级。基于全场景的端到端泊车能力,浩瀚智驾2.0的泊车时间最快可缩短至23秒,且泊车手法更加类人化。同时,该系统还带来了记忆泊车功能,用户只需一次记忆即可实现不限楼层、不限车位的自动泊车服务。
8月1日,昊铂SSR海外版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超跑可以实现批量出海,树立全球造车科技新高度。超跑,被誉为“汽车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昊铂SSR的量产,不仅实现了打破西方对超跑的技术垄断,同时实现了对外输出超跑的产品、技术、文化和高端品牌的出海,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飞跃。昊铂SSR去年10月正式上市以来,以超跑为载体,从研发、设计、试制试验、智造、产业链等,全方位提升中国汽车工业能力,也为中国汽车运动文化注入新力量,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也推动汽车文化的普及,助力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昊铂秉持低调务实、保持热诚的作风,征服了全球最顶尖的同行。汽车设计领域的璀璨明星Pontus Fontaeus,因其与法拉利、布加迪和兰博基尼等豪华车品牌的卓越合作而赫赫有名。如今,这位设计巨匠选择与昊铂携手,亲手打造出昊铂SSR这件璀璨的艺术品。伴随着昊铂全球化战略,凝结了中国工业最高技术水准的昊铂SSR,来到了全球用户的面前。去年昊铂SSR海外首秀,在国际舞台上也得到了超跑爱好者的喜爱。在泰国车展,昊铂SSR创下中国汽车出口史上“最高单价”的记录。(未来汽车日报)
7月29日,吉利对一块历经921次充放电(约40万公里行驶里程)的神盾短刀电池包进行了容量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度仍然高达90.5%。而同级产品搭载的电池包,在完成500次充放电之后,健康度就衰减到了80%,寿命远低于神盾短刀电池包。 同时,吉利还对一辆行驶里程超30万公里的银河E5耐久测试车进行了电池包拆解。拆解结果显示电池包的结构依然完整、防护完好。 8月3日,搭载神盾短刀电池的银河E5即将全球上市,并实现上市即交付。(未来汽车日报)
7月25日,比亚迪王朝全新中级SUV宋L DM-i在开封上市,新车基于新技术、新平台、新标准打造,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3.9L,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超1500km,以“大宋”之名开创SUV油耗3时代,颠覆用户对中级SUV的油耗续航认知。宋L DM-i此次推出纯电续航里程75KM、112KM和160KM三个版本,共5款车型,售价13.58万-17.58万元。极致低能耗带来超长续航,宋L DM-i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达1500km,宋L DM-i基于新一代插混整车平台打造,引领中级SUV向更优越驾乘空间和更高级驾乘体验进化。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780*1898*1670毫米,轴距达2782毫米,比途观L Pro(4735*1842*1682毫米)更长更宽,带来更宽奢的空间体验。纯平后排地板、超宽横向空间,让后排中座成为“C位”,加上宽舒云感座椅,带来前排头等舱、后排大沙发的舒适出行体验。超大后备箱可轻松放下全家行李,更可纯平放倒变身双人床,不管全家购物还是惬意露营,都能轻松满足。(未来汽车日报)
7月26日消息,7月25日,深蓝汽车全球战略车型“深蓝S07”正式上市,共推出增程加纯电10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14.99万元-21.29万元,同时全系车型限时优惠1万元,其中215Max增程版、215Max乾崑智驾ADS SE版、215Pro增程版为深蓝S7经典再升级版本。深蓝S07左手深蓝超级增程,右手华为乾崑智能,在20万级中型SUV市场,携20大同级首发、50大同级领先的科技配置,打造同级领先科技含金量。随着的深蓝S07上市,意味着智能驾驶技术步入普及化新阶段,不仅满足了用户的智驾需求,也重新定义了智驾体验的价值感。华为乾崑智驾采用主视觉方案,与特斯拉纯视觉逻辑相同,在决策和规划时更加类人化,行驶轨迹更接近人类驾驶,拥有更高通行效率。但在华为乾崑智驾背后,有华为大数据模型为支撑,这一点与特斯拉纯视觉方案截然不同,实现了对驾驶环境的全方位感知和精准决策。同时,大数据模型还具备强大的学习和迭代能力,能够不断优化算法模型,提升驾驶辅助的精度和安全性。特斯拉在复杂场景下的理解能力和决策精度上,往往难以与华为乾崑智驾相媲美,这也是深蓝S07比肩特斯拉的底气。(未来汽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