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网约车江湖风云再起
卡门精选2021-11-12
共享出行大公司行业
各家都在争夺上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作者:王静仪 李皙寅 赵成,编辑:施智梁,未来汽车日报经授权发布。

流量来了,钱也来了,各家都在争夺上位。但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当下的规模竞争,而是想清楚未来的业务模式

10月26日,T3出行完成77亿元的A轮融资,是自2018年以来网约车企业获得的国内最大额度单笔融资。

这个纪录上个月刚刚被打破过。9月6日,曹操出行B轮融资38亿元,系2021年业内首个股权融资,也是近两年来最大。

2021年下半年以来,网约车行业的融资事件明显增多。随着滴滴出行被监管调查,二线网约车平台纷纷抓紧抢占市场份额,资本也在沉寂数年之后重回这一领域。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教授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在滴滴面临数据安全合规的检查时,传统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出现了缝隙。在数据合规之后,必然会迎来上路资质等各方面的严格审核。在此背景下,以合规见长的传统车企背景的出行公司,有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鸿为资本合伙人王欣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现在网约车行业一超多强的局面不会持续,各家都在争夺成为那个“Lyft”。对比美国市场,Uber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Lyft快速发展,截止2021年7月,Lyft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31%,Uber为69%。如今,中国也到了这个发展阶段,

网约车到底是不是共享出行的一部分?一位接近相关部委的人士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在监管层看来,网易车的共享属性和出租车相似,在环境效益上比私家车稍强。总体来说,目前行业仍处于严格合规化的阶段。

面对新生事物,监管与市场都应该肩负责任,奉行长期主义。上述人士建议称,政府应强化底线监管,放松与安全监管无关的环节,比如户籍限制,帮助遵纪守法的驾驶员合规;同时,企业杜绝机会主义倾向,不要盲目追求短期效应。

流量来了,钱也来了

7月初,随着滴滴出行App的下架,T3出行、高德打车、享道出行等网约车平台频频发放优惠券、红包等,以补贴吸引司机和乘客,开启“抢人模式”。

滴滴跌倒,小巨头吃饱。移动互联网数据平台极光大数据三季度报告显示,曹操出行月活用户上升为1101.5万,T3出行为986.7万,与2021年一季度相比,增长均接近一倍。曹操出行也成为继滴滴之后,首个突破千万月活用户大关的网约车出行平台。

曹操出行CEO龚昕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过去几个月高速增长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部来看,包括管理司机服务体验的能力,在人力、技术上的投入;从外部来看,国家倡导规范运营,良性竞争,让曹操出行迎来了更多新增司机。

相较于滴滴,这些车企孵化的出行平台订单量并不可观。滴滴招股书显示,其一季度拥有1.56亿月活用户,日均订单约2500万。而T3出行在9月30日的日订单量,刚刚突破200万——这已经比二季度的日订单峰值增长了一倍。

规模尚小,但增速显著,资本也随即大规模入场。

8月,上汽集团旗下的享道出行发行首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享道1号”,融资规模为5亿元,获得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的多家知名机构超额认购。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从享道出行内部人士了解到,正在进行B轮融资,有望于年底公布。

9月,吉利集团旗下的曹操出行拉开车企网约车平台融资潮大幕。38亿元的B轮融资,打破了过去两年来业内的融资记录,投资方多是具有苏州及国资背景的产投基金。而距离上一次10亿元的A轮融资,已经过去了三年半。

10月,T3出行完成77亿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联合体领投。T3出行背靠三大央企整车厂,2019年成立之初,便获得了一汽、东风、长安、阿里、腾讯等企业共计50亿元的天使轮融资。

要知道,上述企业均是车企巨头的网约车平台,都能底气十足地放言“不差钱”,此时融资,皆是看好长期的战略价值。

“如果投资方仅仅是提供钱,然后获得高倍投资的回报,这暂时不是我们目前最看重的。”享道出行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希望资方能够带来战略的资源和战略的价值,和自身业务发展相匹配,所以享道的融资金额与业务发展规模、希望释放的股权高度相关。

一位接近曹操出行的人士告诉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过去曾有不同的资方表达了投资乃至并购需求,但吉利始终坚信曹操出行是优质资产,坚守标准等待时机。之所以敲定苏州市和相关投资方,是因为对方看好共享出行行业发展空间,并重视产业纵深,双方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目前,曹操出行没有具体的上市计划。

网约车行业已经不是快速成长、快速上市的好投资赛道。目前还在投资出行行业的资本,是看中了出行赛道的什么?

时任享道出行CEO吴冰认为,原来的投资理论是快速投资、快速成长,获取市场份额后快速撤退,基本以三年为周期,目前已不匹配行业趋势,市场环境回归理性。未来出行市场足够大,而且是刚需,市场模式和形态足够丰富。同时随着技术发展,供给模式也会带来革新,如Robotaxi类产品会提供技术加持。

王欣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网约车行业仍有较大的投资空间。从行业的投资逻辑来看,网约车既是刚需、也是高频的赛道,市场规模至少在4000亿以上,同时仍然有20%左右的年均增长。从用户层面来看,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网约车用户规模仅为3.97亿,渗透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新能源网约车的更迭也给了新平台以发展的契机。

合规与运力之争

网约车行业作为交通服务行业,其发展和自身价值,建立在与用户、社会公众、政府部门之间重复多次的博弈的基础上。只有奉行长期主义,才能让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

合规始终是缠绕在网约车平台身上的锁链。交通运输部2021年9月的最新统计显示,滴滴出行的车辆、司机、订单合规率分别是40.9%、57.6%和42.7%。在上海,滴滴快车至今也没有拿到网约车运营牌照。

车企孵化的网约车平台们,合规率普遍远高于滴滴。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常年排名合规率第一,车辆、司机、订单合规率分别高达94.6%、96.2%和89%。享道出行的订单合规率近90%,T3约70%,曹操近60%。

加强合规是最新的监管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二线网约车平台们无疑身位领先。

2021年9月初,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要求加快推进网约车合规化,即日起不得新接入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并加快清退不合规的驾驶员和车辆。

此前交通运输部、网信办等五部门,对T3出行、美团出行、曹操出行、滴滴出行、首汽约车、嘀嗒出行、享道出行等11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开展联合约谈,要求不得开展非法营运,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毕竟安全问题是网约车发展的高压线,公众对此的容忍度十分低。即便,201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大数据报告曾显示,网络约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传统出租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0.627。相比之下,网约车服务中的犯罪比例更低。

企业只能斥巨资扎好安全栅栏。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从滴滴方面了解到,2019年,滴滴安全投入超20亿元,安全工作团队扩充至2548人。2020年,滴滴在安全专项经费的投入已达30亿元。

但合规和规模扩张,显然存在短期难以调和的矛盾,毕竟北京、上海等城市,都要求合规司机拥有当地户籍。

以T3出行为例,交通运输部统计显示,其2021年9月的订单量录得37.6%的大幅增长,领跑全行业0.9%的平均增速;但同时,司机合规率环比上个月陡降31.6%,掉到44.2%。一增一减,对比鲜明。

如果合规司机的增量空间有限,保证存量、维护司乘权益是监管和平台共同的发力点。交通运输部在最新通知中明确,要求平台降低过高的抽成比例,保障司机获得合理劳动报酬和休息时间。

各家平台也纷纷响应,在融资用途中将一部分用于司机关怀。比如享道出行推出“司享家计划”,在日常生活关怀、工作体验提升、职业发展支持三方面持续关怀司机群体,T3出行也发布了面向司机关怀的蒲苇计划。

一位接近相关部委的专业人士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在监管层看来,网易车的共享属性和出租车相似,在环境效益上比私家车稍强。总体来说,目前行业仍处于严格合规化的阶段。

目前有关部门正针对网约车行业进行整顿,督促行业全面依法合规经营,安全第一。对于重资本进入网约车的车企而言,凭借自身生产制造研发方面的优势,或许在安全和品质方面能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保障条件,这是传统车企的优势,对整个行业来说,也有助于有序竞争发展。

未来业务模式还不明晰

拿到钱之后,下一步怎么走?

在T3出行CEO崔大勇看来,首要目标是规模增长,“网约车没有规模是不行的,我们现在的市占率还不到10%,大概在8%-9%。我们单城的目标是达到20%以上,现在还差得很远。”

崔大勇补充道,单城必须达到20%以上的市占率,并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保证客户体验。如果覆盖率不够密,将影响派单半径,对于客户来说,就是5分钟之内没有车接。测算下来至少要保证20%的市占率,这样当地的客户下载APP以后,才有一个相对良好的体验,否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客户叫车叫不到,平台就不能长存。

只靠营销、补贴拿不下市场,这是所有平台的共识,至于具体策略,大家尚在摸索。

曹操出行董事长刘金良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不同于其他互联网行业,出行市场不会一家通吃。未来消费者将人手三四个出行平台,基于服务、价格、车型、效率、响应时间等不同维度,根据需求选择服务。

过去两年,共享出行增速放缓,共享出行的渗透率还不到10%,这是一个存量市场。交通运输部统计,近几个月间网约车的月度订单量都稳定在6亿-7亿单。

打造生态圈,是各平台的统一愿景。曹操出行提出以定制车、新能源和生态体系的“N3战略”,希望依托吉利大出行生态和苏州产业生态的优势,发展出行业务。

享道出行则深耕各个用户场景,与银行、航空、旅游、酒店等行业达成合作,甚至联合哔哩哔哩电竞推出电竞主题高能彩蛋车,贴近年轻用户。在A轮融资发布会上,T3出行也与中信投资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各领域合作伙伴的力量,打造智慧出行新生态圈。

面向未来的技术之争也是一大竞争点。国海证券研究认为,无人驾驶技术会将网约车双边平台降维成单边平台,届时拥有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大概率将重塑整个网约车市场的格局。

王欣进一步分析道,成为自动驾驶时代运营商的过程中,网约车具有不可替代性。谁能够给自动驾驶提供AI训练场景和大量运营数据,谁便能够在自动驾驶时代立足。随着技术以及供应链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出租车平均成本有望降至30美分/英里,而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Robotaxi有望在经济模型上也迎来拐点。

崔大勇向出行一客(ID:carcaijing)透露,T3出行在苏州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目前已经对接了六家以上的自动驾驶公司,马上还会对接其他OEM,把加装了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T3平台进行商业化运营。预计12月份初步具备商业化试运营的基础,而且可能会有批量的自动驾驶车辆的上线。

曹操出行正在联合吉利集团汽车板块和自动驾驶团队,推动应用自动驾驶技术,App已内测上线自动驾驶业务。

中信投资控股总经理宋军对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表示,出行领域很快就会迎来一轮新的变革,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企业在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和未来智慧交通领域行业的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家平台未来都需要锚定自己的方向,看准自己发展的位置,参与到生态体系里去,在未来的智慧交通体系取得市场位置。

在一些海外车企眼中,中国是探索出行业务的重要试点。2019年,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牵手吉利,投资17亿元,合资打造高端出行品牌耀出行。统一用奔驰汽车,配有出行管家,采用直营模式,在今年开始加速拓展服务城市,目前投放1000余辆,累计服务百万用户。

“传统汽车厂商不做出行,眼是瞎的。”刘金良表示,车企切入出行,绝非为了卖车,而是为了适应未来出行需求,重塑包括研发、制造、供应链、营销的全产业链,知晓未来汽车的模样。当消费者从拥车到用车,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未来的核心一是定义产品和品牌的能力,掌握核心技术;二是强大的获客能力和数据接口,这才是未来。

如吴冰所言,未来出行行业的赛道足够长,需求也是刚性的,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当下的规模竞争,而是想清楚未来的业务模式。

 

本文首发于《财经》杂志2022年战略与决策“公司产业”栏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未来汽车日报系信息发布平台,未来汽车日报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快讯
长安汽车2023财报出炉,稳健转型树立中国车企高质量发展标杆
14小时前

4月17日,长安汽车对外发布2023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长安汽车全年营业收入1512.98亿元,归母净利润113.27亿元。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长安汽车坚定推进“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克服了市场突变、行业调整、竞争加剧等各种风险挑战,保证了长安汽车市占率总体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全年实现销量255.3万辆,同比增长8.8%,公司新能源及出口销量表现优异,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全年销售47.4万辆,同比增长74.8%;出口35.8万辆,同比增长43.9%。2023年,长安汽车累计投放产品29款,其中全新产品7款。2023年,长安汽车全年推出全新新能源产品7款。其中,阿维塔坚定高端站位,旗下首款轿车—阿维塔12,在慕尼黑车展惊艳亮相,订单突破4万辆。深蓝全年销量突破13.6万辆,深蓝品牌发布14个月即实现交付突破10万辆,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2023年8月发布的长安启源品牌,定位“数智进化新汽车”,截至2024年3月,长安启源已累计交付7万辆新车,其中2024年3月交付新车超1.5万辆。(36氪AUTO)

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成功召开
2024-04-15

4月12日,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经开区成功召开。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设有1场全体大会和资本助力汽车科技创新、需求驱动与产业链协同、智能底盘科技创新、汽车电子科技创新4个分会场。来自企业、投资机构、高校及行业的近500名代表齐聚常州,共同探讨在产业大变革背景下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打造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推进常州市汽车产业集聚和快速发展,实现资源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同时举行了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汽车科创项目落地签约仪式,力学损伤仿生测试假人、国产车载以太网芯片、自动驾驶精准在环仿真开发测试系统、车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超级快充三电总成、“人工智能+工业装备” 智能设计系统、最强大脑-通用型移动机器人控制器、商用车线控制动系统EMB的开发及产业化、用于汽车轻量化设计的3D打印柔性信号线束、新一代智能底盘核心技术等10个创新项目签约落地,增添常州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36氪AUTO)

吉利银河E8 飞鸟赛道挑战成功, 首批性能版正式开启交付
2024-04-08

月8日,吉利汽车在珠海新地标——金湾艺术中心正式向首批用户交付吉利银河E8星舰性能版。这款车型于1月5日上市,共推出5款车型,官方指导价17.58-22.88万元。性能版车型搭载了800V超高压平台,全新一代高性能SiC碳化硅电机,实现了3.49S“零百加速”和360kW同级最高充电功率,实力非凡。在外观设计上,吉利银河E8性能版集东方审美、主流纯电高级感设计于一身。新车采用了中国气韵的美学设计,全球量产最低0.199风阻系数,以及熏黑镀铬饰条、黑化字标、黑色外后视镜等运动套件,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的运动感和颜值。此外,新款车型还升级了20寸星翼流光运动轮毂,运动性能十足。在性能方面,吉利银河E8性能版堪称5米级最快纯电旗舰轿车。该车采用了全栈800V超高压平台,电池、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全域800V,搭载全新一代高性能SiC碳化硅电驱,最高效率97.86%,最大电机功率475kw,最大扭矩710N·m,均为同级最优。这使得吉利银河E8性能版能够实现3.49s零百加速、210km/h极速,成为5米级性能王者。(36氪AUTO)

12.88万元起,远程VAN上市
2024-04-07

2024年4月3日,全球首款正向研发电动大VAN远程超级VAN以新求变,颠覆而来,以12.88万元的起售价,打破轻客价值天花板!本次发布会上,远程超级VAN共推出四款车型,分别从不同用户使用场景出发,满足VAN品类全场景使用需求。专攻物流市场的“创富版”,售价12.88万起;满足多功能需求的“智富版”,售价15.68万起;专为商旅出行打造的“悦程版”,售价25.48万起;另外远程超级VAN还颠覆性推出定制版车型X-VAN,千变VAN化,满足用户的无限想象,售价38.88万起。智能化是定义电动大VAN的核心标准,远程超级VAN充分共享吉利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优势积累,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货舱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12.3英寸中控大屏,拥有首个实现连续对话、分区识别和“可见即可说”的商用车AI语音。30项智能安全配置,行业首搭ADDW高级分心预警功能,打造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自动驾驶系统。除此之外,远程超级VAN还创新性的为使用者打造了智能货舱——货物卫兵系统,它可以对货舱重量及货物状态进行监测,提升运输效率,保障货物安全。(36氪AUTO)

全新腾势N7售23.98万起,配备双空气悬架
2024-04-07

4月1日,腾势汽车旗下智能豪华超舒适SUV全新腾势N7正式上市,新增了550km续航版本共推四个版本,官方指导价23.98万元-32.98万元。按照腾势汽车的说法,全新腾势N7在三大方面有所进化,包括外观造型、舒适配置、安全性能。我们先来看这款车的造型设计,前脸的灯组设计有所调整,同时前包围两侧还有黑水晶激光雷达面板,整个前脸给人的感觉更加凶猛。车身侧面和尾部的车身设计元素基本没动,但是车侧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计是采用了轮毂悬浮车标,是的,就是跟劳斯莱斯车型的悬浮车标一样,轮毂中间的LOGO可以在车型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动。造型还有一点很大的变化是增加了西子蓝车身颜色,这种色彩比较有年轻气息,估计能吸引不少年轻消费者喜欢。全新腾势N7的智能座舱也有不少亮点。首先是车机系统方面,全新腾势N7配备DiLink系统,还有6nm制程芯片、5G智能网联系统、智慧六联屏等设计。同时新车的全场景智能语音系统也新增语音快捷指令、多车畅联、腾势宝盒、腾势声活等多个功能,所以用户向车辆发送命令,并执行相应的功能可以更加便捷高效。(36氪AUTO)

查看更多快讯
最新要闻
魏建军把方向盘交给AI,长城汽车开卷智能驾驶
技术自信。
2024-04-18
固态电池、无图纯视觉智驾系统,广汽集团科技日秀肌肉
抢占技术高地。
2024-04-15
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成功召开
4月12日,2024汽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会在常州经开区成功召开。
2024-04-15
独家|捷豹路虎(JLR)将采用奇瑞星途平台,外资车企拼抢中国汽车品牌技术
快速补课。
2024-04-15
「窥探」小米流量密码的车企们
小米凝视流量时,也正被流量凝视。
2024-04-11
长城汽车的泰国往事:从熟悉规则,到制定规则
像初创公司一样增强创新精神。
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