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滴滴上市交卷:3年为司机创收6千亿
卡门精选2021-06-16
共享出行大公司行业
3年时间,滴滴为司机创造收入6000亿元,这是上市前交出的答卷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市物语”(ID:autostinger),作者:黑船来航,未来汽车日报经授权发布。

北京时间6月11日,滴滴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招股书,股票代码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

招股书显示,滴滴公司2018年-2020年全球总收入分别为1352.9亿元、1547.9亿元、1417.4亿元。其中,国内出行业务收入分别为1332.1亿元、1479.4亿元、1336.5亿元;利润方面,国内出行业务2019年首次实现盈利,息税前利润38.4亿元,2020年达39.6亿元,今年一季度36.2亿元人民币。此外,2020年中国网约车业务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3.1%。

从公司规模来看,滴滴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科技平台。业务遍及15个国家,近4000座城市及城镇;年活跃用户数量4.93亿;年活跃司机数量1500万;日均订单4100万;年平台交易总额3410亿元。业务涵盖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滴滴在全球共有15914名全职员工,研发人员占比44.7%达7110名。

对于此次募资的用途,滴滴在招股书中披露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剩余部分可能用于营运资金需求和潜在的战略投资等。

九年前一个冬夜,当程维站在屏幕前望着“起死回生”的嘀嘀时可能不会想到,如今,其本人创办的滴滴公司即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出行服务美股上市企业。从《招股书创始人信》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滴滴一走来的成败与荣辱。回顾滴滴公司9年来的部分片断,展现出的是一部夹杂着坚毅与屈辱、认可与质疑、得意与失落的成长史。

01

从大雪夜中爬起来的嘀嘀

2011年,时年28岁的程维顶着阿里巴巴支付宝B2C事业部副经理的光环毅然辞职,投身移动出行领域创业。对于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有些难以理解的做法,程维轻描淡写的回应:“打车太难了”。

彼时,国内互联网出行市场尚处“萌芽阶段”,通过调研程维发现,整套业务的基本架构存在两大关键因素——研发软件与招募司机。滴滴公司的天使投资人王刚曾在采访中对媒体表示:最初的产品是花8万元外包开发的。

初代产品的一次响应率仅为50%。外包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用户呼叫两次,出租车端能至少响应一次。”上线之后,产品问题仍然严重,数据包冗杂,bug多达30余个,不仅耗电,还消耗大量流量。

而王刚口中的这个软件,正是滴滴公司的初代产品“嘀嘀打车”。

为了扩大市场,嘀嘀打车尝试与出租车公司合作,由于没有相关部门的介绍文件,初期展业的40天内,北京市内的189家出租车公司只有一家车辆规模200台,名叫银山的出租车的公司愿意合作。宣讲会上,100个在场司机的智能手机普及率仅有20%,程维和他的团队在首场宣讲会上完成了8个司机的软件安装。凭借着这家出租车公司的合作案例,嘀嘀打车陆续敲开了更多出租车公司的“大门”。

2012年9月9日,嘀嘀打车正式上线,凭借着“点对点”地推模式累计的500个司机,仅有16个在线。第二日,在线司机数直接“腰斩”。乘客端缺乏宣传,最终导致司机端没有订单。一位司机师傅开了一天的软件“连个声响都没听到”,却扣了20兆的网络流量。面对司机的抱怨,嘀嘀打车最终决定,为司机师傅提供每周5元的流量补贴。与此同时,产品端充分吸纳司机的反馈不断迭代,改进了十几个版本后,订单数量日渐增多,司机在线数量也得到了提升。

根据程维参与创作的《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书中记载:2012年冬天格外寒冷,嘀嘀打车花费5000元与北京西客站达成合作,允许其地推人员进入西客站出租车蓄车池进行推销。“那个地方是个过道,司机逗留时间又很短,四五个小伙子硬是一个冬天装了1万个出租车司机端。”呼啸而过的穿堂风让地推人员感冒发烧,休息几日后遍“接着再来。”

对于这段经历,程维回忆道:“真的跟红军打仗一样,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只有那些相对比较‘傻的’人选择了相信我们。我们一个一个地去教育司机什么是智能手机、什么是流量,怎么使用一款软件。一点一点地破冰,完成了我们的冷启动。”

靠着“日拱一卒”的坚毅,嘀嘀打车虽完成了北京市场的初期布局,但账面资金已然“岌岌可危”。自助者天助,老天爷的眷顾很快来临。

2012年11月3日,冬夜的北京迎来首场降雪。打不到车的白领心急如焚,有人拿出嘀嘀打车进行尝试。“嘀嘀打车可以叫车”的消息通过微博迅速在人群中传播,令乘客感到意外的是,这个软件不仅方便叫车,同样没有额外的“电调费”。正是这场大雪,让嘀嘀打车日订单量,首次突破1000。

北京的大雪成就了嘀嘀,也让嘀嘀“抗”到了融资。2012年12月1日,金沙江创投带着300万美元的融资注入北京小桔科技公司的账户,迎来转机的嘀嘀,有了继续发展的资金保障;同样在年底,嘀嘀打车的技术短板随着原百度研发经理张博的加入得到了改善,也为日后产品迭代升级奠定了优质的人员基础。用程维的话来形容:“张博是送给滴滴最好的礼物。”

左手资金,右手技术的嘀嘀,终于从“襁褓”中“爬”了起来。

02

两虎相争:嘀嘀南征 快的北伐

时间停留在2013年,相距北京一千公里外的杭州,另一家互联网出行平台快的打车同样强势。凭借着区位优势,两家公司南北呼应,形成了“京津冀看嘀嘀,江浙沪看快的”的行业格局。

2013年4月1日,年长嘀嘀打车一个月的快的打车,完成阿里巴巴400万美元的A轮投资。此时快的打车坐拥20万司机,500万乘客,软件装机量1000万台,日均订单10万左右,覆盖城市总数排名第一;同一天,嘀嘀打车获得腾讯1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后者拿了20%的股权。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只能容下一个“大哥”。快的与嘀嘀分别背靠阿里与腾讯,双方的资本能力可谓势均力敌。若想在短期内实现综合实力的根本性领先,终端服务方司机的接入规模成为两家公司的决胜关键。

2013年9月,嘀嘀打车“南下”,快的打车“北伐”,双方司机端补贴大战正式打响。前者对合作司机实施话费奖励;后者更为直接“首次使用快的的司机奖励100块钱”。10月,根据《2013年第3季度中国打车App市场监测报告》显示,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1.8%,位居行业第一,超过第二名嘀嘀打车2.6个百分点。

11月22日,快的打车继续稳固上海市场地位,并购行业“老三”大黄蜂,进一步奠定了“北伐”的基础。2014年1月2日,快的打车在北京率先发起乘客端挑战,北京地区用户首次使用快的将返还30元话费。

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车与微信支付联合发起乘客立减10元,司机补贴10元的推广营销。仅7天,订单量超百万,补贴金额超过2千万。

快的打车为夺回市场份额,支付宝为抢占支付端口。双方于2014年1月21日展开反击,只要乘客通过快的软件使用支付宝付款,司乘双方分别可获15元与10元奖励。

王刚回忆称,得知快的的“反击”,他和其他投资人虽“极不情愿烧钱”但不得不“烧”。根据推演,如果等到一个月后再进行反击,双方市场份额可能变成7:3,主动权也将完全落入快的打车。因此,“一定要让腾讯继续参与补贴”,成为了嘀嘀打车的一致共识。最终,腾讯与嘀嘀打车各自承担50%补贴费用。

接下来的局面想必大家不会陌生。嘀嘀与快的以“1元”为基础相继为自家补贴政策加码。2月底,双方乘客端补贴额度相继提高到12元时,热度开始减退,5月之后告一段落。公开数据显示,历时5个月的补贴“大战”中,嘀嘀打车补贴规模超14亿;快的打车补贴规模近10亿元。补贴停止后,双方日订单量均回落至300万左右。

一位出行领域研究的投行工作人员告诉车市物语:从结果来看,两方难分伯仲。但经历一系列补贴大战之后,出行平台完成了对市场新一轮布局;资方收获了稳定的新业务支付入口;更重要的是,乘客的消费习惯培养了起来,他们对出行平台已经产生“依赖”。所以,双方都是赢家,都有了足够的筹码,探索“四轮”出行领域。

2014年5月,“嘀嘀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打车”,确立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企业理念。

2014年7月,前高盛直接投资部董事总经理柳青加入滴滴,向中高端出行业务发起“攻击”。按照竞争对手快的打车COO赵东的估算,国内出租车行业有着3000亿的营业规模,而发展中高端出行(专车、商务车)则填补了“高端人士”出行的市场空白。

与滴滴不同,快的则在航空接驳出行领域风生水起。简单说,就是接送机业务。2014年10月,快的接入高铁管家,承包火车接驳业务;此后,快的打车又推出一号专车(即:快的打车的高端产品,分属两个独立APP),拓展交通枢纽、包车等特定区域业务。

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打车App累计规模1.72亿,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分别占据56.5%、43.3%。

2015年1月21日,程维、柳青、Stephen启动名为“情人节计划”项目。22天后的2月14日,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并购案落地,滴滴快的正式牵手,程维与吕传伟(快的CEO)同时出任新公司CEO。两家公司在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至此,双方持续两年之久的争夺战,最终以联谊落幕。

03

出行安全的“至暗”与“光明”

《招股书创始人信》中提到了2018年夏天,滴滴顺风车的两起恶性案件。对于自身曾经的不足,滴滴没有掩饰。文中表示:这两起事件是公司发展的最大挑战。“怀着无比的悲伤和深深的愧疚,开始了一段深刻的自我反省。”

2018年5月6日与2018年8月24日发生的两起不幸事故,让滴滴出行陷入至暗时刻。

为了避免引起不适,具体经过本文不作赘述。从最终的结果来看,5月案件后,滴滴将此前的“案件线索赏金”100万元捐献给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并公开道歉承担相应责任,对受害者家属提供了一份具有精神抚慰性质的补偿。

8月案件后,滴滴同样公开道歉并承诺,无论法律上平台是否有责,以及应当承担多少责任,未来平台上发生的所有刑事案件,滴滴都将参照法律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给予3倍的补偿。27日零时,滴滴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重新进行评估设计。该产品于2019年11月重新上线,停摆400余天。

尽管从数据上来看,网约车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低于传统出租车司机,市场占有率近90%的滴滴出行相较于出租车更为安全。但是,滴滴的出行服务业务与其他互联网平台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安全责任的要求明显更高。

因此,滴滴出行为安全做出了诸多工作。

2018年9月,滴滴投入1.4亿专项资金加强安全客服团队建设,摒弃外包模式,全部改为自营;11月7日,滴滴“一键报警”扩充12个城市,并在原有录音基础上逐步普及录像功能;12月,滴滴削减当年全员年终奖50%,用于安全投入;2019年8月,滴滴拟上线“未成年人保护计划”,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独自乘车;28日,滴滴又增设醉酒乘客报备功能;11月13日,滴滴又新增 “安全大使”和 “线索征集”两项与警方合作;12月交通安全日前夕,滴滴邀请司机参加安全活动;2020年春运首日,滴滴发布了安全出行保障公告……

《招股书》中,滴滴出行继续将“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目前,滴滴拥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安全策略覆盖乘车前、乘车中和乘车后。

正是有了流程上的保障,资金上的投入,乘客端的保护,司机端的预警。让滴滴在一系列安全事故中“平稳着陆”。而滴滴在企业即将迎来上市阶段之前仍不忘自省,或是向外界表明一种态度。出行安全是一场永无终点的“持久战”。

04

结语

在滴滴的招股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3年为司机创造6000亿元收入。”“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台收入中,93.4%来自于中国,6.6%来自于国际。”意味着国内至少1400万名司机师傅能或多或少的通过参与滴滴网约车业务获得一份收入。

有的人把开车看作是一种短期过渡,有的人当做事业。靠着这份工作他们维持着家庭,寻求着自我。曾有为司机表示:“滴滴给了很多人重新规划职业的机会。”那些暂时处于低谷,一时间又没有明确方向的人,有了一个谋生的手段。

滴滴来源于“草根”,服务于“草根”。从嘀嘀到滴滴;从最初的16名司机到千余万司机;从技术外包到自建7000余人研发团队;从“叫不响”的打车团建到出行领域的完全生态覆盖。如今,滴滴站在了上市的路口,期许着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章:

《滴滴IPO天使投资人王刚爆赚百亿:当初所有投资人都不愿意投程维》 来源:i黑马

《嘀嘀打车APP创业初期背后的故事》 来源:四川小咖科技

《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 作者:程维、柳青等著

《滴滴创始人程维讲述创业史:做滴滴就是不断的闯关》 来源:钛媒体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未来汽车日报系信息发布平台,未来汽车日报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快讯
小米SU7五十万以内品质最高?这款车第一个不服气
4小时前

3月28日举办的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SU7目标是造一台50万元以内最好看、好开、智能的轿车,更是一台高品质的车。看得出来,在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SUV的标签出世以后,价格标定+最XX的关键词,已经成为了汽车圈最好的营销方向,而小米SU7究竟能否成为雷总心中“50万之最”,当然最核心的仍旧是产品。近日,一款零百加速仅需要4.5秒的皮卡,成为当下皮卡市场大家最关注的焦点。吉利雷达强悍的加速能力只是亮点当中的一环,这款新车在创新与突破不止于此。雷达地平线产品硬指标方面超越了当下很多传统皮卡,甚至可以与特斯拉Cybertruck掰手腕。根据得到的参数来看,雷达地平线在拖拽、承载、爬坡、涉水等硬性指标方面非常强大,有些数值远超燃油皮卡。同时依靠纯电属性,在户外拓展力上也发挥了更多想象空间。雷达地平线动力上采用前后双电机组成纯电四驱系统,前电机功率达到115kW,扭矩达到210N·m;后电机功率达到200kW,扭矩达到384N·m,系统综合功率达到315kW,综合扭矩594N·m,百公里加速仅需4.5秒,成为当下国内最速皮卡。(36氪AUTO)

阿维塔12再迎OTA升级,更智能、更安全
昨天

2024年3月28日,阿维塔科技宣布,即日起对阿维塔12用户开启OTA升级推送。本次升级的软件版本号为AVATR.OS 3.2.0,围绕智驾能力再进化,通过7大能力升级,20+项体验优化,解锁很多智慧新体验,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安全、更懂你的用车体验。此次,HUAWEI ADS 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针对智能驾驶、主动安全能力,以及智能泊车等用户用车痛点,新增侧向主动安全功能LOCP、新增首次使用指引的NCA Mute功能、NCA自动上升至道路限速、NCA驶入收费站降速、脱手提醒选项功能等,让智驾体验更加完善、人性化,同时AVP再升级,停得好更省心。此次OTA升级,新增NCA自动上升至道路限速,轻松实现在限速范围内尽可能地快速通过。同时新增NCA驶入收费站主动降速,让高速智驾更省心。APP新增首次使用指引——NCA Mute功能,自由切换NCA和LCC模式,智驾路径自在掌控。此外,ADS 新增脱手提醒选项功能,增加标准、舒适两个档位;同时,还新增常去地点快捷导航推荐功能,在导航首页会智能推荐常用目的地,实现一键即可智驾到达,更懂你、更贴心。(36氪AUTO)

成功挑战五连撞和魔鬼秋千试炼, 吉利中国星双车加新上市
昨天

3月26日,星瑞2.0TD青云版、霄汉版,星越L长风版以及星越L智擎星云版正式加新上市,官方指导价分别为12.97万元、13.87万元、14.77万元、15.97万元,并推出“10000元置换礼”等多重购车权益,2024年6月30日前购买星瑞全系还可限时免费享受价值2000元逍遥紫车色,进一步满足用户更新更多元的高价值选择。同时,“中国星百炼成角安全试炼营”也在本次活动中正式开营,成功完成超高还原、超纲标准、超高难度的“星瑞极限五连撞试炼”和“星越L魔鬼秋千试炼”,实力印证中国星刻进骨子里的高安全基因和硬核品质实力。作为吉利品牌CMA高端旗舰系列,中国星一直坚持“为汽车高价值而战”,紧跟市场趋势,积极响应用户需求,保持着每年1-2次高频率推新节奏,让产品不断进阶、精进,让用户的高价值体验持续升级。星瑞2.0TD青云版、霄汉版采用全新的“逍遥紫”专属车色,并融入熏黑运动套装、墨染星辰麂皮内饰、云境舒享座椅以及凌云浮踏3D镭雕、紫韵星河缝线等元素,以更动感更个性的设计风格满足用户的多元造型风格选择需求,再次刷新星瑞2.0TD产品高价值,让用户体验再次跃升。(36氪AUTO)

吉利银河E8挑战20吨失控重卡夹击魔鬼碰
昨天

近日,吉利银河E8成功挑战的20吨失控重卡夹击魔鬼碰,纯电+侧碰+2辆重卡双侧夹击叠加,试验条件十分严苛。车辆凭借全新一代神盾电池安全系统、星甲笼式车身、“十宫格”电池防撞隔舱、四纵四横框架梁、“蜻蜓”传力结构等专利设计,银河E8高标准通过此次挑战。可以说吉利是行业首家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带动汽车行业新能源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从0到1的突破。实验过程中,银河E8试验车在静止状态下,受到左侧10吨大货车垂直角度以30km/h的速度撞击质心。银河E8试验车遭到撞击后发生位移,侧面撞向右侧同向静止状态下的10吨大货车,能量冲击是国标的3.3倍。车辆在碰撞后高压迅速下电,电解液无泄露,且电池包未起火、未爆炸、未冒烟。车内假人综合得分率优秀,并且银河E8碰撞后双闪及时开启,门把手自动弹出,E-Call紧急救援功能启动,自动拨打,有人工客服接入。在吉利看来,“安全”没有豪华和主流之分。基于SEA架构打造的吉利银河E8,更是最具安全感的中国新一代纯电旗舰。全新一代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为银河E8创造了从电池到架构、整车、智控、云端的四层“无盲区”安全防护系统。(36氪AUTO)

北汽集团90天发布8款新车
昨天

2024年的进度条悄然流过四分之一,一季度即将迎来尾声。北汽集团在开年的90天时间里,集中发布了极狐阿尔法T5、阿尔法S5、BJ30、BJ40刀锋英雄版、第十一代索纳塔等8款新车,从新能源到越野,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密集的新品呈现出北汽集团以匠心科技赋能品质的最新成果,展现了企业向新向上的奋进经营状态。近段时间,在同级价格区间的纯电SUV里,北汽极狐阿尔法T5备受关注,销量持续攀升。阿尔法T5拥有同级罕见的800V高压超充、同级最长的660公里续航、同级最优的车内健康环境,主打名副其实的“全能型”家庭SUV。3月,北汽极狐“新生”极狐阿尔法S5报到亮相。该款产品拥有0.1925超低风阻系数,实现既能跑得快、又能跑得远,零百加速度3.7秒,百公里制动距离33.5米,搭载第四代极锋动力,推动纯电产品迈入3秒动力“平权时代”。首款搭载魔核电驱超级驱动方案的BJ30首发亮相,搭载同级独有的前后双驱动电机,带来比肩3.0T燃油发动机的加速体验;拥有电控四驱系统,实现两驱四驱无感切换,综合续航达到1000公里以上。此外,还有全新BJ40刀锋英雄版、第十一代索纳塔等车型。(36氪AUTO)

查看更多快讯
最新要闻
日产汽车发布快速转型计划,将在2030年之前推34款新能源车
新产品、新技术和降本策略。
昨天
首次实现全年毛利率转正,零跑2024年冲击25万销量目标
总营收 167.467 亿元。
2024-03-26
奥迪步入转型「深水区」
像初创公司一样增强创新精神。
2024-03-24
2023年营收超1554.98亿欧元,宝马集团将推“新时代车型”
研发投入连续3年保持在60亿欧元以上。
2024-03-22
最大续航超800km,红旗EH7售22.98万起
红旗计划在今年推出约16款新车。
2024-03-21
2024第五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2024年3月14日,由盖世汽车与AUTOSAR组织共同主办、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支持的“2024第五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圆满闭幕。
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