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东西”(ID:chedongxi),作者:Juice,编辑:志豪,36氪Auto经授权发布。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当下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刚好就验证了这句话,前一段时间,美国加州政府批准了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旧金山常态化运营,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来了一记助攻。
然而一周后,Cruise的无人车就接连发生了多起事故,如道路中间突然罢工、陷入未干的混凝土、撞上消防车……
▲Cruise的无人驾驶汽车陷入潮湿混凝土
一时之间,关于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讨论又开始热闹起来。
诚然,Cruise的无人车确实导致了一些事故的发生,但这些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Cruise方面也均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事故发生后,加州政府也并没有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处理,而是减少了车队的运营规模,但整体上仍然对自动驾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支持。
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产业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国内政策的支持度也在不断提升,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地对于自动驾驶的支持度正在不断提升,甚至在部分城市已经开启了全无人驾驶的运营。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头部玩家也正在逐步探索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的不断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和Cruise无人车类似的事故。但作为一个新兴的技术产业,这都是前进过程无法避免的尴尬点。
古往今来,无数技术变革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以汽车行业为例,在汽车诞生之初,整个社会对于这种不靠马来驱动的交通工具并不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逐步成为主流的交通工具。
在航天行业也经过了类似的尝试,在研发布局之初,航天飞机爆炸、人员伤亡等情况时有发生,但每一次事故都是一次教训,正是这些教训,才让航天业的发展越来越快。
目前的自动驾驶行业也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技术研发的持续深入,也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认为:在发展初期的自动驾驶,事故是很难避免的,所有新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但在严格监管和技术保障条件下,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最终应该高于人类驾驶,我们要用包容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动驾驶事故。
所以在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未来的受益人,我们不必对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过程过分苛责,而是要给予自动驾驶产业更多耐心,给国内自动驾驶的稳步发展提供助力。
当我们在讨论自动驾驶的时候,我们主要在讨论什么?落地规模、商业化进展……这些内容虽然也很重要,但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最核心内容则应该是安全性。
在这里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虽然自动驾驶技术相比之前已经有了指数级的提升,但仍然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在当下道路环境下,自动驾驶仍然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
既然自动驾驶技术并不能保证安全,那还应不应该继续推进落地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考虑一下另外一个问题:自动驾驶的安全与否其实主要是跟人类司机做对比,那么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人类司机相比究竟如何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场景来看,一个常规的道路环境,另一个则是极端道路场景。
我们先来说一下极端道路场景,这种场景主要指前车极限加塞、非机动车在机动车道出现等非常规场景。
在这种场景下,即使此前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老司机(人类驾驶员)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力来规避风险,而这种即时的反应能力,对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来说还有难度,在这种场景下,老司机的安全性会高于自动驾驶。
在常规的道路上,一些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误操作或者一些其他的因素如超速、酒驾、疲劳驾驶等。
▲Waymo无人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则可以完全规避这些情况的发生,弥补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
而数据显示,大约有90%的事故都由人为因素导致。从这点来看,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尽可能保证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表示,百度自动驾驶的安全测试运营里程已经超过7000万公里,相比人类驾驶的安全性,从以前的3倍提升到了近10倍。自动驾驶相比人类驾驶要安全得多,但无法做到零事故率。
因此,进一步推进自动驾驶的落地仍然有必要,想象一下,如果大街上所有的车辆都在自动驾驶,所有车各行其道,互不打扰,那发生事故的概率将会无限趋近于零。
正因为自动驾驶能够明显提升安全性,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产品的落地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
持续关注自动驾驶行业的观众朋友可能已经知道美国目前已经在加州地区的部分城市推出了全天候运营的自动驾驶汽车。
张亚勤院士认为,从技术和商业应用上来看,中国和美国不相上下。因此国内也将会逐步进入到这一阶段。
但你可能会问,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发生过多个事故了,国内大规模开放之后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事故?
▲Cruise的无人驾驶汽车造成堵车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国内的自动驾驶主管部门,对于安全性的重视非常高。近年来,工信部已经采取了多个措施,从构建标准体系、推动修订法律法规、强化技术试验、组织先行先试等方面保证安全。
现阶段,北京、武汉、重庆、深圳等城市已经根据国家有关规范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从各个角度都做了一些要求。
如企业方面,政府对企业资质、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从业人员资格与能力都要有一定的认证;实际路测方面,上路前需要进行测试和验证,上路后也要有完整的管理规范和异常情况处理措施,既有完整的车辆运行规范,也有数据监管要求。
整体上来看,这些安全管理制度基本上覆盖了车辆上路通行、测试运行、商业模式探索、安全事件处置等方方面面。
此外,工信部还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建立了相关事故24小时逐级上报的机制。
而自动驾驶玩家们也推出了5G云代驾等技术,在极端场景可以远程直接接管,最大程度保障了安全性。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法规室负责人、副主任黄金晶认为,自动驾驶车辆与人类驾驶混合运行的阶段已经到来,但与国际相比,国内政府更加重视安全和发展并重,相应的监管和保障制度也更加完备。
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同时发力,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基本是世界上最安全的。
尽管如此,也要承认即使在监管严格,企业更加重视安全的情况下,有一些事故仍然无法避免,还存在可能性。
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我们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技术不可靠导致的。坦白讲,部分自动驾驶事故如Cruise的无人驾驶汽车撞上消防车确实是技术不够成熟。但更多自动驾驶事故的发生可能是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
所以对自动驾驶事故要更加辩证的看待,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二级研究员虞明远认为,应加快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和实施,从国家层面为自动驾驶规模化运营服务奠定法律基础,明确AI司机的主体地位和法律责任,这样才能保护自动驾驶相关参与者的利益,促进自动驾驶可持续发展。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公维洁也认为:自动驾驶不等同于零事故,在任何一个国家,新事物、新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此类 “必经之路”,不能因噎废食减缓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应科学理性的给予技术空间,理性看待。
在自动驾驶落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事故发生,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事故,以及可以从事故中学到什么。
在任何技术革新的初期都应该更有耐心,允许尝试,并包容一些瑕疵。
部分专家对于也有类似的看法和见解,张亚勤院士认为:加州开放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后,出现了一些由自动驾驶带来的交通事故;这尽管很遗憾,却并不出乎意料。一方面,自动驾驶企业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将安全置于最高优先级,不断改进提升算法和技术:另一方面,在面对新生事物产生的新问题时,我们同样应该科学全面地评估风险,放弃绝对安全的执念。
虞明远也曾表示,公众对自动驾驶交通事故的担忧和焦虑,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新技术、新模式的不了解,不能因噎废食。
▲比尔·盖茨曾发文称赞无人驾驶
但比起事故本身,更需要我们重视的则是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和教训。在车东西看来,有三点尤为重要。
首先是对于事故的处理,可以参考美国对于这几起事故的处理策略,没有简单的一刀切禁止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而是允许企业在降低车队规模的前提下继续运行。
简单来说就是硅谷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摸着硅谷过河。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企业快速完成技术的迭代,又能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心。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每次事故都会收集到一个非常珍贵的corner case,这就要求企业要更好的利用事故的数据,从源头上避免相同事故的再次发生。
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一数据进行大量的仿真模拟,彻底规避类似事故的发生,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消灭corner case。
此外,企业也应该持续加大在技术层面的投入,对于新的技术路径要勇于尝试,通过大模型等技术来革新技术路径,从而全面提升产品的安全性。
整体来看,国内有更加丰富的道路场景库,难度也更高,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需要给予这个行业更多支持,让其成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名片之一。
无论从玩家数量还是运营测试的规模来看,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都很迅速。
目前以百度、Waymo、特斯拉 、Cruise为代表的自动驾驶玩家们正在不断扩大自动驾驶技术的边界,探索更大规模的运营。而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
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过程是曲折,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但最终一定会给交通行业带来彻底的改革。
在2023 年的广州车展上,吉利汽车以其最新力作——银河 E8,再度引发了公众对电动汽车的热议。这款中型纯电动轿车是基于吉利自主研发的 SEA 浩瀚架构打造,展现了吉利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创新和技术实力。首先,我们从银河 E8 的设计的独特性说起。其一体式发光前脸,采用了微孔镭雕发光专利技术,营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行车安全性,更使得银河 E8 在道路上具备了极高的辨识度。此外,全车 25 处低风阻设计,使得银河 E8 的风阻系数仅为 0.199Cd,这在电动汽车领域是相当出色的成绩。在智能科技方面,吉利银河 E8 搭载了全新一代高通骁龙 8295 旗舰座舱芯片与全新的车机系统。这款芯片采用 5nm 工艺制程,AI 算力达到 30TOPS,相比 8155(7nm)GPU 整体性能提升 2 倍、3D 渲染性能提升 3 倍。这使得银河 E8 在智能交互、地图导航、娱乐系统等方面的表现更为出色。值得一提的是,银河 E8 是基于吉利集团 SEA 浩瀚架构打造的。这个架构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和灵活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动汽车开发需求。(36氪AUTO)
11月17日,在第二十一届广州国际汽车展20.2馆,小鹏汽车正式发布旗下最新款旗舰MPV车型-小鹏X9,并于当日开启预售。新车预售价格为38.8万元起。小鹏X9全系标配后轮转向系统,转弯直径达到同级别最小的10.8m,在极限工况下,可单独控制的后轮可以极大降低车辆失控的风险。设计上,小鹏X9 延续了小鹏汽车的家族化设计风格,贯穿式灯带和犀利的大灯造型,营造出非常高的辨识度和视觉冲击力,底盘采用前后一体式铝压铸,号称“不仅能带来灵活的大空间,更能确保可靠的安全度”。车内部分,小鹏 X9 拥有 21.4 英寸家庭娱乐生态屏,搭载X Free breath微气候新风系统,号称“全球首发环绕式静感柔风中央空调”,车内拥有“魔方智控冰箱”,支持语音控制开关。动力方面,小鹏 X9 最大功率分别为前235kW后135kW,配备 84.5kWh与101.5kWh电池组,CLTC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610km、640km与702km。(36氪AUTO)
腾势旗下第二款车型腾势N7定位中型SUV,搭载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和双枪超充技术。外观方面,腾势N7车身凌厉的线条,搭配溜背式轿跑造型,让新车看起来极具运动气息。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4860/1935/1602mm,轴距为2940mm。内饰方面,腾势N7配备三辐式方向盘,全液晶仪表+副驾驶屏幕,搭配大尺寸液晶中控屏。值得一提的事,新车搭载两颗激光雷达,配合腾势Pilot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以实现全场景驾驶辅助功能。动力方面,新车提供单电机和双电机四驱版本可选,单电机版本车型最大功率230kW,CLTC工况下最大续航里程为702km;双电机四驱版车型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60kW和230kW,CLTC工况下最大续航里程为630km。置身于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加速新产品的推出节奏或许是腾势亟需要做的事。此外,腾势也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今年以来腾势已经先后亮相曼谷车展、慕尼黑国际车展以及东京车展。“我们首先会在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推出右舵版本,再到国际市场比如东南亚、欧洲、美洲这些地区。”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在采访中表示。(36氪AUTO)
11月22日,一汽-大众ID.7 VIZZION正式开启预售,首发版车型预售价区间23.7777万元。新车将基于大众MEB平台生产,定位纯电动中型车,拥有521L后备箱空间及1629L后备箱延展空间。ID.7 VIZZION将首采大众品牌全新一代车机操作系统ID. OS 2.0,在车机UI界面设计、操作流畅度及语音交互等体验上大幅提升,同时搭载ID. Mate AI智能管家,并全系标配AR HUD智能导视,搭载15英寸智能2K悬浮屏,内置科大讯飞语音交互系统,支持 “可见即可说”。 舒享配置上,ID.7 VIZZION首采大众品牌Smart Air隐藏式智能空调、SkyView智能光感天幕、第三代空气监测系统Clean air 3.0、Harman Kardon音响系统、ID. Light 智能交互灯带等,带来更舒适的驾乘体验。据此前消息,新车将会在年内正式上市。(36氪AUTO)
11月17日,长城旗下哈弗品牌携哈弗猛龙、哈弗枭龙MAX、哈弗二代大狗PHEV亮相广州车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哈弗是以全新能源车型矩阵参展。其中,“猛改+”服务也成为广受关注的看点。当天,哈弗品牌新上市的首款新能源越野SUV——哈弗猛龙正式发布了云雾茶山和日耀金两款个性化的新车色,并首次亮相了由用户参与共创的“冈仁波齐”共创版车型。这两款新颖的独特车色,都来源于“猛改+”计划。简单来说,“猛改+”计划就是哈弗面向车友打造的一个交流平台。车厂会根据车友提出的意见和想法,对旗下现有车型进行更改,并为车友提供个性化改装的服务。哈弗猛龙的目标赛道是30万以内的新能源越野SUV。配置方面,猛龙配备了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1.5T高阶混动动力系统、Coffee AI智能、高强度钢车身结构、丰富的主被动安全配置等。哈弗猛龙搭载全新一代高热效率1.5T混动专用发动机,结合全新智控电四驱技术Hi4形成黄金组合,系统综合功率282kW,综合扭矩750N•m。(36氪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