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的前沿热点,进展到哪一步了
卡门精选2024-02-20
大公司新造车自动驾驶共享出行
2023年的智能驾驶市场热闹非凡,前有上海车展的百家争鸣,后有各路玩家你追我赶、相互DISS。

2023年的智能驾驶市场热闹非凡,前有上海车展的百家争鸣,后有各路玩家你追我赶、相互DISS。

可以看到,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各大主机厂占领市场的必争之地,也是多家供应商纷纷发力的热点。传统主机厂、造车新势力、传统Tier、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甚至消费电子企业,都在大力布局智能驾驶业务,力争在激烈的汽车智能化赛道上,拥有一席之地。

那么,从去年到今年,智能驾驶行业的热点有哪些?趋势在哪里?什么是全行业在共同推进和探索的?优势和难点是什么?市场现状如何?

本文带着这些问题,逐一盘点并解读智能驾驶的几大热点:城市NOA、去高精地图、去激光雷达、大模型上车、舱驾融合,并从技术和市场层面,给出解读。

城市NOA,进展不及预期

智能驾驶发展至今,城市NOA作为当前量产智能驾驶的最强功能,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热点,也是各路玩家纷纷布局的重点。

2021年起,在特斯拉、小鹏等头部造车新势力的影响下,各主机厂陆续推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场景的高速NOA功能;从2022年起,NOA的应用场景从高速推广到城区,得益于“BEV+Transformer”的普及,2023年是城市NOA群雄逐鹿的一年,多家车企发布城市NOA“开城计划”。

目前城市NOA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并且陆续搭载在新车型上。根据佐思汽研的数据统计,2023年1-9月,国内乘用车高速NOA的渗透率为6.7%,同比增加2.5个百分点;城市NOA的渗透率为4.8%,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2021-2023国内乘用车NOA渗透率(数据来源:佐思汽研)

截至2024年1月,已经量产搭载城市NOA的车企主要有小鹏、华为系(极狐、阿维塔、问界)、理想、智己等4家,另外特斯拉在北美推送了城市NOA,而蔚来和魏牌(毫末方案)的城市NOA已经公布正在路测中。根据表1的汇总结果,整体来看,城市NOA的落地进展,距离宣传发布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没有达到预期,尤其是部分车企曾经号称在2023年底全国可用,实际上目前只落地了有限的几个城市。不过,各家也正在努力推进城市NOA的全面落地,力争在2024年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也值得我们期待。

小鹏将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命名为城市NGP(Navigation Guide Pilot),在P5、G9、G6、P7i等车型上均有搭载。这4款车型都是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并且从G9开始,小鹏的车型都采用前视800万像素双目摄像头,并通过2颗高算力的NVIDIA Orin-X SoC芯片,提供508TOPS的超高AI算力,满足城市NGP的感知和算力要求。

小鹏于2022年9月在广州率先推送城市NGP,是国内最早让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上车的车企。截至2024年1月,小鹏的城市NGP已经覆盖国内52个城市,包括广州、深圳、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宁波、北京、天津、成都、西安、武汉、长沙等,也是国内可用范围最广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

小鹏城市NGP的覆盖范围

华为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称为城市NCA(Navigation Cruise Assist),已经搭载在华为深度参与的极狐、阿维塔和问界系列车型上。极狐、阿维塔车型配置了3颗激光雷达和具备400TOPS算力的华为MDC810计算平台,问界系列车型配置了1颗激光雷达和200TOPS算力的华为MDC610计算平台。截至2024年1月,华为的城市NCA开放了国内6个城市: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重庆、北京。

华为城市NCA的覆盖范围 

理想的城市NOA在其L7、L8、L9三款车型上实现。这三款车型都配置了1颗激光雷达和2颗NVIDIA Orin-X芯片,并且前视双目摄像头和侧视摄像头的像素都高达800万,足以满足L2级智能驾驶的硬件性能要求。截至2024年1月,理想城市NOA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国内10个城市开通。

理想城市NOA的覆盖范围

智己会在其现有车型L7、LS6、LS7中,全面搭载城市NOA功能,并通过1颗激光雷达和1颗254TOPS算力的NVIDIA Orin-X芯片来实现。不过,智己的城市NOA推送时间较晚(2024年1月),目前只开通了上海1个城市。

特斯拉的城市NOA目前只在北美地区推送,还未进入中国,虽然一直宣称即将在国内推送,但至今还未见身影。蔚来和毫末则还在道路测试阶段,还没有真正开始推送给用户。

去高精地图,目前去不掉

在2023年上海车展,国内多家主机厂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纷纷喊出了“去高精地图”的口号:小鹏宣称“城区NGP,2023年6月起不需要高精地图”;理想宣传“AD Max 3.0系统逐步摆脱高精地图”;智己提出“数据驱动道路环境感知模型替代高精地图”;华为直言“ADS 2.0系统不需要高精地图,有图无图都能开”;百度作为高精地图提供商,也提出了“轻地图”的智能驾驶方案;毫末则发出“重感知、轻地图”的声音。

高精地图

业内玩家为何纷纷发声“去高精地图”?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第一,高精地图的存在,让主机厂和智能驾驶开发者们,严重受限于图商,地图鲜度难以提高。

智能驾驶对高精地图的数据实时性要求很高,也就是需要地图“保鲜”,甚至每日更新一次。而图商的平均更新周期以月或者季度为单位,行业内的平均更新周期是3个月左右,这就导致图商提供的高精地图,难以满足智能驾驶开发的需求。

第二,高精地图的测绘成本高、周期长,提高了整套智能驾驶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成本。

高精地图由于对精度要求高、信息丰富,因此需要采集的数据量很大,导致相比于普通导航地图,会产生更高的成本,并花费更长的周期。高成本与长周期,与当前智能驾驶行业的降本和快速迭代的趋势,严重不符,所以去高精地图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分米级高精地图的测绘成本在每公里十元左右的水平,每台车每天可以采集500公里左右的道路数据;厘米级高精地图的测绘成本大约为每公里千元,每台车每天能采集约100公司的道路数据。可见精度提高十倍,产生的测绘成本与周期,会成倍增加甚至指数级增加。

第三,得益于感知算法的进步,传感器的环境感知结果,可以替代高精地图。

正是由于BEV+Transformer的广泛应用,让传感器,尤其是摄像头检测到的环境数据,能够用于构建实时的局部地图,逐渐替代基于先验数据的高精地图。

BEV+Transformer原理

如今已经进入2024年,去高精地图的进展如何?行业内实现完全“去高精地图”了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根据对以上几家公司无图方案的调研,以及行业内其他公司的解决方案,我们发现目前主要通过3种方式,来替代传统的高精地图:

一是实时局部建图,基于传感器信息,通过BEV+Transformer,构建实时的局部地图。这种方法理论上可以完全去掉高精地图,但根据大部分感知算法专家的意见,现阶段的环境感知效果,还达不到传感器与高精地图融合的水平,只能说正在逐步提升,向完全无图靠近。

二是众包地图,即通过已售出车辆收集道路信息,整合来自普通用户的数据,绘制地图。这种方式在前几年就已经有人提出并且正在采用,本质上还是在构建地图,只是不再依赖图商,而是让用户帮助主机厂采集地图数据。

三是轻量化高精地图,是一种精简版的高精地图,精度和信息量介于导航地图与高精地图之间。这种方案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过渡状态,是综合平衡整体感知定位效果与地图成本之后的结果,实际上仍然需要地图。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去高精地图虽然是主机厂和智能驾驶开发者所推崇的趋势,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去高精地图,更多的是在摆脱对图商的依赖;而当前的环境感知效果,还不能达到完全无图的水平;现阶段高阶智能驾驶还离不开高精地图,只是绘图的方式在改变,对精度的要求在降低。

去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之争

激光雷达,曾被称为“自动驾驶之眼”,但高昂的成本让大多数车企望而生畏。近几年来,去激光雷达的声音一直存在,而纯视觉感知方案与视觉+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的技术路线之争,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激光雷达的点云效果

激光雷达一度是国内的高阶智能驾驶,尤其是城市NOA的必备项,国内的头部智驾厂商,也普遍采用摄像头与激光雷达数据融合的方案,实现高阶智能驾驶所要求的精准感知。小鹏、蔚来、理想、阿维塔、问界……都搭载了激光雷达。

与此同时,以特斯拉为代表,也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只用摄像头的纯视觉感知方案。

马斯克曾不止一次提出:“人类驾驶只用眼睛观察环境,所以根据第一性原理,纯视觉方案才是正确的路线。”而特斯拉作为智能驾驶的先驱者,本身也证实纯视觉方案的可行性。

从目前高阶智驾的搭载情况来看,大部分车型仍然配置了数量不等的激光雷达,只有特斯拉和极越,选择纯视觉方案。

众做周知,特斯拉的视觉感知算法,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头羊地位,而极越作为百度重点打造的车型,纯视觉的底气自然来源于百度在智能驾驶领域多年的积淀;其他主机厂和方案商,我们大胆猜测,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采用融合方案不仅是因为融合方案的感知效果更好,更因为对自家的纯视觉感知算法不够自信,以及激光雷达有利于放大车企对智能化的营销效果,所以配置了高成本的激光雷达。

虽然国内大多数高阶智驾车型都搭载了激光雷达,但车载激光雷达作为技术壁垒高、需求前景不明朗的领域,尤其是近几年成本才逐渐降到万元以下,导致目前存在的供应商非常有限,产品型号也有限,与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相差很大。

目前车载激光雷达供应商主要有速腾聚创、图达通、禾赛科技、Luminar、览沃、Velodyne、Ouster、亮道智能、探维科技、北醒等,以及少数宣称自研的方案商如华为。目前量产上车的激光雷达是半固态激光雷达,从国内的出货量看,速腾聚创、图达通、禾赛三家的激光雷达应用最广。

速腾聚创(Robosense)的激光雷达产品以RS-LIDAR M系列为主,包括M1/M1 Plus/M3等,M1就是在小鹏的车型上配置的激光雷达,M3则是超长距激光雷达,最远能够探测300m距离外的目标物。此外,速腾聚创还有补盲激光雷达产品E1,以及Ruby Plus/Helios/Bpearl等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

图达通(Seyond,原Innovusion)将激光雷达产品分为猎鹰系列和云雀系统,猎鹰系列在蔚来的车型上已经搭载,包括猎鹰K和猎鹰Q两款超远距激光雷达;云雀系列则包括远距离激光雷达云雀E和补盲雷达云雀W。

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产品包括已经在理想车型上搭载的AT128、最远探测距离400m的超远距激光雷达AT512、机身高度仅25mm的超薄激光雷达ET25,以及补盲雷达FT120和若干机械旋转式雷达产品如Pandar / QT / XT等系列。

大模型上车,行业共识

自从ChatGPT火爆问世,AI大模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智能驾驶。大模型让端到端的智能驾驶成为可能,吸引了全行业多个领域的玩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AI大模型上车已经成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共识,众多玩家都纷纷布局参与其中,其中主机厂、Tier 1、科技公司、芯片公司等不同类型的厂商,分别在不同的方向发力,形成自己在大模型时代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合作关系。

主机厂可以直接To C,能够利用自己大量量产车的优势,在真实道路上采集大量数据,用于不断优化自己的AI大模型。同时,主机厂能够利用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充分整合上下游资源。不过,智能驾驶的大模型开发成本高且周期长,对主机厂的资源投入和技术实力有较高的要求,目前传统主机厂通常寻求外部合作,共同开发,而头部的造车新势力则偏向整体自研。蔚来、小鹏、理想、阿维塔、吉利、比亚迪、长城、广汽等企业,目前都有AI大模型的相关布局及应用。

Tier 1作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在大模型上车方面,主要从软件算法层面做文章。Tier 1通过软件和算法层面切入,开发智能驾驶的垂域大模型,为主机厂提供智能驾驶大模型服务,同时打造自己的数据闭环系统,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大模型生态,例如,BEV+Transformer就是各家Tier 1普遍在开发并推广的大模型解决方案。现阶段,毫末智行与商汤科技,就是提供智能驾驶大模型的典型代表。

毫末智行在2023年4月发布了行业内首个智能驾驶生成式大模型Drive GPT:雪湖·海若。

毫末采用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技术,并引入真实用户数据,从而持续优化认知决策模型。雪湖·海若能够按概率生成多个场景序列,从而将用户最关注的自车行为轨迹量化,输出清晰的决策逻辑链,并通过Drive Language实现场景的Token化表达。雪湖·海若搭载于魏牌新摩卡DHT-PHEV车型,将通过Hpilot 3.0系统实现城市NOH(Navigation on Highway Pilot,导航辅助驾驶)。

毫末智行发布雪湖·海若大模型

商汤科技的AI大模型名为Uni AD,能够将检测、跟踪、建图、预测、规划等不同的算法模块,整合到Transformer的端到端框架中,从而融合不同的计算任务,实现端到端的处理。商汤还构建了面向决策规划算法的数据闭环体系,并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规划算法库,将大数据与决策规划算法融合,通过大模型的处理,让智能驾驶拟人化。

 商汤科技Uni AD的优势

科技公司的优势在于丰富的AI技术储备,以及云端资源。早期,国内各大科技公司,已经在通用AI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技术沉淀,这些技术积累可以直接转化到智能驾驶方向,从通用大模型,逐步渗透到垂直领域。科技公司还会利用自身的云端资源,自建云服务器,提供大量云端资源与配套服务,供客户调用、开发和布署自己的AI大模型。华为、腾讯、百度阿波罗,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芯片公司在大模型时代,仍然聚焦于芯片。通过提供适合布署AI大模型的芯片硬件,芯片公司仍能在大模型的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英伟达、高通、地平线等;同时,芯片公司通常还会提供与芯片配套的、完善的开发工具链,供开发者使用。

舱驾融合,现阶段落地慢

从行泊一体到舱驾融合,集成化已经成为智能汽车的必然趋势,当然也是智能驾驶的必然趋势。舱驾融合已经成为近两年来行业内的热门话题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但目前的落地情况,似乎远不如行泊一体来的那么快。

舱驾融合也称为舱驾一体,包括软件层面的融合和硬件层面的融合:软件层面的融合主要是在软件和功能层面,融合智驾与座舱的软件、数据等,包括升级软件架构、开发面向服务的架构(SOA)、跨域打通信息与数据交互、实现智驾与座舱功能联动等;硬件层面的融合主要是硬件形态的融合,是一种直观可见的集成化,将从本质上改变底层软件与通讯方式,并且具有明显的BOM成本优势。

不同程度的硬件层面舱驾融合方案

可见,软件层面的舱驾融合,更多融合的是功能与应用,相对容易实现,而硬件层面的融合,则形成了完全一体化的新硬件,开发的工作量与难度较大。目前,硬件层面的融合,存在One-Box、One-Board、One-Chip等不同融合程度的方案。

One-Box方案是将智驾域的核心板与座舱域的核心板,集成在同一个域控制器中,但核心板原本的软、硬件架构都不改变,板间通信方案也不变。One-Box方案有点为了融合而融合的味道,集成度最低,融合的难度也最低。

One-Board方案是将智驾的SoC芯片与座舱的SoC芯片,集成在同一块核心板上,但两块SoC仍然分别处理智驾域和座舱域的数据,只是在一块板子上,共用MCU、存储、接口等外围硬件。One-Board方案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集成度,减小通讯时延,提升舱驾的整体性能表现;并且,One-Board方案能够有效减少SoC以外的硬件,从而降低系统的BOM成本。

One-Chip方案是在同一块SoC芯片上,同时处理智驾域和座舱域的数据,通过在SoC上运行虚拟机,实现智驾和座舱的不同功能模块。One-Chip方案是真正意义上的舱驾融合,集成度最高,能够最大程度地集成智驾域和座舱域的硬件,提升舱驾性能表现,并实现最大程度地降本。不过,One-Chip方案的融合难度也最大,目前还少有应用案例。

虽然舱驾融合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和智能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现阶段实现的难度较大,短期内,很难有集成度高的舱驾一体方案落地。

从技术维度,对于One-Chip方案,目前已有的SoC芯片,还不能满足舱驾融合的要求,尤其是难以支持舱驾融合所需的综合算力要求(NPU+GPU);并且One-Chip方案的操作系统布置难度大,智能驾驶软件通常基于Linux系统或C++实现,而智能座舱软件则基于QNX系统或Andriod系统,两者难以很好地兼容并存。

而对于One-Box或One-Board方案,由于控制器整体体积变大,对控制器的安装布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同一控制器内的计算任务成倍增加,造成功耗明显提升,发热量增大,对控制器的散热也是一个挑战。

从市场维度,目前无论是C端还是B端,对舱驾融合的变革意愿都不强,Nice to Have,not Must Have。C端的用户对舱驾融合带来的性能提升和体验改善,难以有直观的感受,区别不大;B端的主机厂则对舱驾融合还没有迫切的要求,并且舱驾融合也涉及到原有的智驾开发部门与座舱开发部门的融合,合二为一会产生一定阻力。

从成本维度,虽然长期来看,舱驾融合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成本,尤其是硬件BOM成本,但短期内会产生大量的开发费用,何时能够看到降本的效果,也是一个问题。另外,One-Chip方案中的SoC芯片,一定是高性能的芯片,其成本必然不会低,也会增加开发者的投入。

由于上述存在的这些难点,目前舱驾融合的进展还比较缓慢。One-Box方案由于集成度低、难度低,有少数玩家率先实现,例如特斯拉、小鹏等,但并不普及;One-Board方案对核心板的设计能力要求高,目前实现的案例非常少;One-Chip方案依赖满足要求的高性能SoC芯片,还需要等待芯片厂商的进展,目前更多的是在单颗SoC上实现舱泊一体等简化的融合效果。

现阶段,市场上已经出现的舱驾融合案例主要是特斯拉、小鹏、零束、极越、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玩家提供的方案。

特斯拉从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层面规划了One-Box的舱驾融合方案,将分别负责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车内外通讯的3块核心板,集成到1个控制器中,形成中央计算单元。

小鹏提出了与特斯拉相似的One-Box方案,将智驾系统的XPU、中控系统的DCU和仪表系统的ICM整合到同一个域控制器中,形成舱驾一体域控制器,打造其“三合一座舱”的概念,并应用在小鹏G9车型上。

零束是国内早期提出舱驾融合概念的方案商之一。零束全力打造的银河全栈3.0架构,在硬件层面由2个高性能计算单元(HPC,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和4个区域控制器ZONE组成,其中的1个HPC集成了智能驾驶与座舱功能,但也是One-Box方案;在软件层面,零束整合了中间件与SOA原子服务层,提供统一的标准化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接口,便于不同智驾和座舱模块算法的调度与复用。

极越率先提出了智能驾驶“真冗余”的概念:当智能驾驶域控失效时,座舱域控可以提供简单的ACC等功能以接管,实现跨域的冗余策略。某种意义上说,极越算是实现了基于座舱SoC芯片(Qualcomm SA8295)的One-Chip方案,只是智能驾驶的功能过于简单。另外,极越也实现了应用层级(软件层面)的舱驾融合,即3D人机共驾地图:通过智驾域和座舱域的跨域资源调度,直接可视化显示感知目标结果,提供还原显示的虚拟化驾驶体验。

德赛西威在2022年4月发布了车载智能计算平台Aurora,当时号称行业内首款可量产的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在硬件层面,Aurora集成了NIVIDA Orin、Qualcomm SA8295和黑芝麻的华山A1000芯片,属于One-Box的方案;在软件层面,Aurora能够同时提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与智能网联服务,实现一定程度的“中央计算”。此外,Aurora采用了插拔式的结构形式,可以根据需求伸缩和裁剪算力,满足多样化的计算需求。

中科创达提出了基于高通系列芯片的舱驾融合方案,属于One-Chip方案。中科创达的方案有2套,一是基于Qualcomm SA8295芯片,实现舱泊融合,即智能座舱与智能泊车功能融合,该方案仍然需要另一颗SoC实现智能行车功能,因此不是完全的舱驾融合;二是基于Qualcomm SA8795芯片,实现完全的舱驾融合,但该方案至今还未量产,还处于研发阶段。

从以上的解读内容来看,在过去的2023年,智能驾驶的前沿热点话题不断,但实际进展整体不如宣传的预期:城市NOA开城数量有限,去高精地图没能完全去掉,去激光雷达存在争议,AI大模型有待持续深入,舱驾融合难度大进展慢。

我们也看到,在智能驾驶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2024年,行业内的玩家必然会在这些热点方向,继续发力,通过突破技术难点、降低成本,努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将前沿热点,最终落地为平民化的应用。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未来汽车日报系信息发布平台,未来汽车日报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快讯
iCAR 03T首秀,iCAR品牌携全系车型亮相北京车展
1小时前

2024年4月25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如期拉开帷幕。奇瑞集团旗下新能源新势力品牌iCAR以强大阵容亮相,不仅带来全系车型,更在现场揭幕了备受期待的新车型iCAR 03T,彰显品牌对未来的雄心壮志。本届车展上,iCAR品牌带来包括iCAR 03、V23、X25在内的多款车型,吸引大量关注。其中,iCAR 03作为品牌首款产品,自上市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方盒子造型和智能驾驶功能受到市场热烈追捧。iCAR汽车首席产品官苏峻博士透露,iCAR 03上市首月销量高达5487台,毫无争议地占据了新能源方盒子品类市场的领头羊位置。智能驾驶是一辆车的灵魂所在,iCAR 03的畅销离不开智能平权化的加持。日前,iCAR03已经实现首次OTA升级,其搭载的L2++纯视觉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依赖高精地图,也可畅行无阻。城市记忆行车功能支持边跑边算,轻松实现“一键上下班”“一键去商场”。智能泊车功能不仅可实现2公里内跨楼层任意停车,还可在记忆路线上的任意位置激活。据悉,iCAR也在计划开展下一轮深度升级,目标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坚,与年轻人共同进化,进一步兑现智能平权的承诺。(36氪AUTO)

北京车展拉满猛料,东风纳米做“智驾普及者”
1小时前

4月25日,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盛大开幕。活动现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周治平首秀,公布东风纳米推出“国民车共创计划”。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昊宣布,东风汽车与大疆车载战略携手,探索更高阶、更便捷、更安全、更懂用户所需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高阶智驾合作成果,将在东风纳米下一款量产新车上首发搭载,明年正式投放市场。车展开幕当天,基于之前丰富的共创实践,东风纳米进一步推出“国民车共创计划”,携手广大车主、媒体朋友、行业伙伴、异业品牌等,开展改装共创、周边共创、内容共创、社群共创、新车共创,让“国民精智纯电”人人参与、人人可享。“身处智电时代,用户是永远的中心。东风纳米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只造高品质国民车。诚邀各界朋友加入东风纳米的‘国民车共创计划’,一起打造精品国民车。” 陈昊在发布会上为东风纳米共创呐喊助阵。(36氪AUTO)

32款产品 7大核心技术,北汽集团超强阵容亮相北京车展
19小时前

4月25日,在这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A级车展上,北汽集团主场作战携旗下北汽极狐、北京汽车、北汽福田、北京奔驰、北京现代五大整车品牌32款产品齐聚国展中心E4馆,以自主+合资的豪华产品阵容、“三电”、智能座舱和AI大模型具身智能体等7大核心尖端科技,展示北汽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科技与汽车完美融合的盛宴。 本届车展,北汽极狐、北京汽车、北汽福田、北京奔驰、北京现代旗下多款自主、合资新车重磅发布/上市,不断扩充产品矩阵,努力“为用户造好车、让用户开好车”。北京“悦旅”系列的首款轻越野车型BJ30迎来预售,承袭北京汽车“情感硬核”设计理念,搭载魔核电驱HEV,三擎四驱超强动力,一辆车带来“五天城、两天野、大营家”的三重享受;全新BJ40&BJ60魔核电驱版首次国内亮相,以一体化增程器+双电机+三把锁+四轮独悬,带来极致平顺、极低能耗、极速弹射、极限攀爬的超级体验,实现公路性能和越野性能的有机结合;此外,BJ40城市猎人版、BJ40城猎荣耀版和新EU5 PLUS也纷纷亮相。(36氪AUTO)

魏牌中大型SUV蓝山智驾版亮相北京车展
19小时前

在2024北京车展上,魏牌旗下中大型SUV——蓝山智驾版正式亮相。相比于现款产品,新车搭载了包括激光雷达在内的共计27个传感器,并搭载最新一代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此外,新车还首搭立体声动态转全景声技术。同时,该车增加沧浪青配色。外观方面,新车延续了“新舒享美学”设计理念,迎合时下极简、科技的设计趋势。具体来看,其前脸采用了全新的设计风格,整体造型比较前卫。梯形大嘴式进气口有着不错的气场,分体式大灯造型则会让人联想到一些新势力产品的风格,与魏牌现有产品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值得一提的是,智驾版车型则是增加了车顶激光雷达,根据资料表明,新车将搭载1个顶置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11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共计27个传感器,在智驾方面将拥有更好的表现。填补了现款车型在智驾配置方面的不足。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5156/1980/1805mm,轴距为3050mm。新车拥有较大的车内乘坐空间,采用六座空间布局,二排采用独立座椅,并拥有通风/加热/腿托等功能,同时配备软质座椅头枕,进一步提升乘坐体验。(36氪AUTO)

长城汽车携五大品牌亮相2024北京车展,全球化发展备受瞩目
19小时前

4月25日,2024北京车展正式拉开序幕,长城汽车以“智能长城,越野长城,世界长城”为主题参展,20余款重磅车型闪耀登场,魏牌、坦克、哈弗、欧拉及长城炮五大品牌首次同台,全面展示长城汽车在智能科技、越野实力和全球化发展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引起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展台火热人气爆棚。本次车展,魏牌蓝山智驾版、坦克700 Hi4-T、新一代哈弗H6、新一代哈弗H9、2024款哈弗猛龙、2024款欧拉好猫、长城山海炮Hi4-T等产品联袂登场。“坦克+长城炮+哈弗”的长城越野家族实力尽显。魏牌蓝山智驾版闪耀亮相,备受瞩目。魏牌蓝山智驾版搭载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和Coffee OS 3智能座舱系统,凸显全场景NOA核心技术,智能化水平全面进阶、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同时,魏牌蓝山智驾版采用创新四驱长城Hi4动力系统,并在舒适大空间维度实现配置升级,致力为家庭用户提供更舒适、更智能的高品质出行最优选。哈弗H系列再进阶,新一代哈弗H6焕新升级,新一代哈弗H9新车首秀,2024款哈弗猛龙等人气车型精彩纷呈。新一代哈弗H6外观采用“星河美学”设计语言,融合科技与经典。(36氪AUTO)

查看更多快讯
最新要闻
对话|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当下是中国车企成长为世界级品牌的最佳机会
在营销上,打造长安自己的“雷布斯”。
5小时前
长城汽车启动“双销”渠道模式,年内月建设200家零售中心
刀刃向内的变革。
2024-04-26
北京车展推出19款新车,北汽计划2030年之前投入超1000亿研发资金
刀刃内卷的变革。
2024-04-24
盖世汽车2024第二届汽车人工智能大会
2024年4月18日,由盖世汽车主办 “2024第二届汽车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市圆满落幕!大会为期两日,并于线上线下同步举办!
2024-04-23
方程豹连发3款车型,首款概念跑车SUPER 9迎来亮相
产品体系得到扩张。
2024-04-22
采用SOA架构,LEVC首款产品L380设计发布
MPV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