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圈里,没有共同富裕
卡门精选2023-05-16
大公司简报
“宁王”乘风破浪,小弟们磕磕绊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汽车评论”(ID:yuanchuanqiche),作者:王磊,未来汽车日报经授权发布。

在赚钱这件事上,“宁王”没怎么让人失望过。

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入账890亿元,一个季度赚的钱抵得上吉利、长安、长城大半年的营收,净利润98亿,比三家中的任何一家都赚得多,成为全球电动车行业里的新晋“印钞机”。

不过就在宁德时代乘风破浪的时候,供应商们的日子却过得苦哈哈。

比如,做正极的长远锂科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99.7%,做电解液的天赐材料提前预告今年净利润腰斩,石墨化龙头尚太科技关停了运营近15年的生产基地,磷酸铁锂正极供应商德方纳米毛利率跌至0.01%。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下游吃火锅,上游吃火锅底料的局面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悬殊的贫富差距

宁德时代的一季报堪称“亮瞎眼”,营收同比增长八成,碳酸锂价格暴跌又给宁德时代在成本上松了绑,净利润同比暴涨5.6倍。

放在公认赚钱的互联网行业,宁德时代一个季度的营收也逼近网易、快手等公司的全年收入,净利润也是小米的3.5倍。

而在研发费用方面,曾被诟病“研发费用不如小米,不够硬科技”的宁德时代也狠狠发力,一个季度就花掉了46.52亿元,比全球老二LGES一年花的都多。

只不过,21%的毛利率还在提醒大家,宁德时代的底色还是制造业,不是华为,更不是茅台,但即使是这个毛利率,也足以吊打所有同行。

但同期供应商们的财务表现与宁德时代形成了鲜明反差,我们统计了与宁德时代有关的14家材料、设备头部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发现产业链上下游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

产生这种贫富差异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市场集中度的差异。

在动力电池行业,宁德时代一家独大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虽然过去两年许多电池厂高举“CATL Killer”的大旗,但到头来只有比亚迪靠着在终端市场的超神发挥,与宁德时代缩小了差距。

当对手们还在国内市场“内卷”的时候,宁德时代海外市场的拓展陡然加速。

根据一季报业绩交流会的信息,今年1-2月,宁德时代欧洲市场市占率已经达到31%,连三令五申要驱逐中国动力电池的北美市场,宁德时代也拿下了16%的市场份额[1]。

应付账款增长四成

在任何一个产业,市占率和话语权都是成正比,话语权越强的公司,意味着它能从上游拿到更便宜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获得更长的付款周期。

今年一季度,宁德时代的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同比增长了近40%,说人话就是,宁德时代欠供应商的钱增长了四成。

相比之下,“宁王”头部供应商们的应收账款则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应收账款增长过快会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较大的压力。

衡量现金流有一项重要的指标是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性净现金流/流动负债),用来判断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是否能偿清短期债务,大于100%说明经营产生的现金流能较好偿还债务,反之则要靠借款、筹资等手段来“新债抵旧债”。

根据上述14家公司去年年报的数据(流动负债通常按一年计),大部分上游锂电公司的现金流状况都不太乐观,有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为负,现金流量比率在20%以上的只有4家。

今年一季度激增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对原材料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供应链现金流的恶化也很难完全归咎于宁德时代,从行业层面看,还有两个原因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生存环境:

1、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

2、新能源车市场的需求下降。

碳酸锂的因与果

过去两年,碳酸锂是锂电供应链的一颗不定时炸弹,其价格从5万元/吨起跳,最高涨到60万元/吨以上,今年又迅速回落到20万元/吨左右。

碳酸锂价格核心影响锂电供应链的两个方面,一是正极、电解液等环节的成本;二是上下游对市场需求的预期。

在成本方面,去年碳酸锂价格涨至高位时,其在正极与电解液中的成本占比分别约为40%、15%[3]。但由于正极与电解液厂商都属于来料加工环节,赚的是加工费,因此如果产品销售没有问题,成本对材料厂商的影响其实有限。

真正影响供应商的是碳酸锂价格波动过程中,下游电池厂、整车厂基于原材料价格走势对采购策略、价格策略作出的调整。

在这一轮锂价波动中,真正由市场供需支撑的涨价其实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到2022年4月的一轮涨价潮。此时碳酸锂需求受到2021年新能源车市场爆发影响大幅增长,而供给却因为前一轮锂价低谷期中,大量矿山破产叠加春季盐湖减产、设备检修导致了阶段性短缺。

供需的缺口导致上游厂商恐慌性囤货,碳酸锂价格进入预期上涨阶段。

当时有一种观点能很好地说明这一情况:“当粮食短缺5%时,粮食成本既不是由粮食的生产成本决定,也不是简单地代表粮价上涨5%,而是95%的人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被饿死的5%,能够把价格抬高到什么程度决定的[2]。

到去年5月之后,随着碳酸锂价格进入平台期,整个行业进入观望阶段,前期扫够了货的大厂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即使下半年碳酸锂价格再度涨上新高,整个市场实际上也“有价无市”。

到今年一季度,碳酸锂价格开始快速下降后,电池厂的观望情绪更甚,此时的电池厂和车市价格战中消费者的心态是一样的:“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二百。”

原先囤够了货的电池厂进入清库存阶段,再叠加Q1车市的销量滑坡,材料厂的出货变得更加艰难,几乎所有供应商的毛利率都在一季度出现了下滑。

在这样的行情下,几乎没有哪家公司能独善其身,但如果要稍微活得好一点,还是有可能做到的,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产品具备比较高的壁垒;2、公司所在的行业能穿越周期。

正极:过剩环节的技术竞争

正极材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生产环节,因为在这个领域,既有生产难度大,环境控制要求高的高镍正极材料,又有门槛极低,吸引了磷矿、化肥、硫酸等诸多领域化工厂跨界的磷酸铁锂正极。

随着大量企业进入,正极环节的产能出现显著过剩:

因为供需严重失衡,正极环节的供应商们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已经普跌到10%以下,德方纳米是受到供需失衡影响最严重的正极材料厂,今年一季度毛利率仅剩0.01%。

有分析师推测,磷酸铁锂正极厂为了争取有限的订单,陆续下调定价,而德方纳米的降价时间晚,导致市场被同行抢占。

同时,由于前期高价囤积了原材料加上签订了一些长期供货协议,德方纳米本季度计提资产减值8.12亿元,这是德方纳米本季度巨额亏损的原因。

相比之下,在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高镍、超高镍正极领域,竞争的烈度则要小得多。主要出货厂商仅容百、巴莫、当升等公司,其中容百凭借量产时间早,产品稳定出货,市占率维持在30%以上,形成了一定行业壁垒。

也因此,在正极行业哀鸿遍野的Q1,容百科技还能保住营收和净利的增长势头。

电解液:强周期行业的宿命

正极行业还能靠差异化技术来形成壁垒,电解液行业则完全是强周期行业。

电解液的价格走势与其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挂钩,而六氟磷酸锂生产难度大、扩产时间长、环评严格,扩产通常需要1.5-2年[4],极易与下游快速变化的市场形成供需错配。

举个例子,如果有厂商在2021年下半年看到新能源车市火热,而开始扩产六氟磷酸锂与电解液,那么产能可能会在今年年初释放,不幸的是,它将一头撞上六氟磷酸锂的降价周期: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天赐材料、新宙邦在这个季度营收、毛利率、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主要生产六氟的永太科技更惨,净利润同比下降了94%。

在电解液行业发展的主流路线上,下一代以LiFSI为核心材料的电解液依然属于氟化工的品类,生产难度高,环评压力依然巨大,面临的问题其实与六氟一致,很难跳出强周期的宿命。

设备厂: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

那么有没有既存在高壁垒,又能穿越周期的行业呢?也是有的。

在锂电供应链“尸横遍野”的Q1,先导智能毛利增厚10个点,净利润增长60%,充分诠释了选择和努力都很重要的道理。

设备行业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业绩并不取决于当下的供需关系,而是取决电池厂商对未来的预期,尽管一季度的动力电池市场很糟糕,但动力与储能电池开工及签约项目依然达到24起,总投资金额超过2055亿元[5]。

要扩产就一定要采购设备,因此旺盛的扩产需求对所有设备厂商都是利好。

先导智能的长处在于它从卷绕、分切的中段工艺设备出发,逐渐延伸到了前段与后段工艺,具备了整线设备的能力。在当下国内外众多锂电项目上马的情况下,设备整线化能进一步打开设备厂商营收与利润的天花板。

但过高的应收账款对先导智能而言始终是个隐患,由于锂电设备行业遵循“1333”的付款周期(在预收、交付、验收、质保四个阶段分别按1:3:3:3的比例付款),一旦有下游客户扛不住竞争烈度暴雷,对设备商而言就是不小的麻烦。

参考资料: 

[1] 调研早知道|一季报超预期的宁德时代,估值处于绝对低点,能否挽回投资者的信心?界面新闻 

[2] 从李想的“碳酸锂价格论”谈锂危机只是未来元素危机的第一步,JackQ的汽车漫谈 

[3] 50万/吨!碳酸锂价格再创新高,中下游产业链齐抵制锂价飙涨!明镜pro 

[4] 电解液一哥篡位史,远川研究所 

[5] Q1投扩产超2000亿 锂电产业结构性过剩加剧,高工锂电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未来汽车日报系信息发布平台,未来汽车日报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最新快讯
小鹏G9正式上市,售价26.39万元起
2023-09-27

9月20日 2024款小鹏G9于昨晚正式上市,全系共5款配置车型,售价26.39万元起,并将实现上市即交付。新款G9标配扶摇架构,进一步强化了“智能、性能、电能”三能技术优势,在充分吸收市场经验和用户反馈后,以更具竞争力的价值力体系重新宣誓了统领30万级智能纯电SUV市场的决心。在欧洲四国陆续实现交付后,小鹏G9还将在明年进军德国市场。2024款小鹏G9依托扶摇架构,在标配智能驾驶和全域800V高压SiC平台基础上,搭载域控智能底盘的极致设计理念,体现了小鹏汽车对于智能、性能、电能“三能战略”的极致追求。凭借技术优势及对产品的精心打磨,新款G9涅槃重生。2024款小鹏G9搭载XNGP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具备国内首个且唯一的XNet深度视觉感知系统,落地无图、全场景、点到点的智驾功能,实现全国好用、全程好用。此外座舱方面搭载了全球领先的“全场景语音2.0”,在无网络场景下依然支持600+语音指令,更有像乐高积木般灵活定制的“智慧多场景座舱”,提供个性化用户体验。(36氪AUTO)

神盾电池发力,吉利银河L6通过三车高速连环“魔鬼碰”
2023-09-27

9月24日,吉利银河L6举行三车高速连续追尾“魔鬼碰”测试,最终凭借神盾电池系统的优异防护能力,吉利银河L6打破新能源汽车“逢撞必烧”魔咒,在高速前后夹击追尾中电池包、油箱、高压系统“分毫未损”。此次三车高速连续追尾碰撞试验,主要模拟日常用车场景中下雨湿滑的高速路上,在突然团雾、路面湿滑、前方视野受阻的条件下最容易发生的连环追尾事故。吉利银河L6发现前方车辆停止后,进行紧急制动,速度降低至40km/h速度撞上前车(较大的厢式车);发生碰撞后,吉利银河L6后方车辆因反应不及时,以100km/h速度追尾吉利银河L6。国家标准试验整车追尾碰撞时速是50km/h,此次100km/h高速追尾碰撞的能量是国标后碰试验的4.49倍,而目前行业最高追尾碰撞试验时速为80km/h。吉利银河L6基于e-CMA架构打造,秉承了CMA架构原生安全设计理念,配置全新一代雷神电混技术,可以说在安全方面是具有“天生的好底子”。例如,面对高速被追尾的场景,e-CMA架构对油箱、环抱式ODP、高压线束、燃油管路布置优化,V字形后护板等后碰撞传力路径优化,形成对电池包的潜艇级防护。(36氪AUTO)

全国统一零售价11.58~14.98万元 吉利银河L6刷新A级家轿价值标准
2023-09-18

9月16日,吉利银河L6正式上市,推出60km纯电续航AIR版型、PLUS版型和125km纯电续航PLUS版型、MAX版型及星舰版型共五款车型,全国统一零售价为11.58~14.98万元,在节能和性能方面,吉利银河L6也做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在新一代雷神电混8848的赋能下,吉利银河L6在WLTC工况下拥有同级最长综合续航达1370km,据前不久的实测数据显示,其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3.61L,百公里加速仅需6.3s,极速更是创下247km/h的“最速电混家轿”纪录。此外,e-CMA智能超电架构原生的29100N·m/deg车身扭转刚度,以及前麦弗逊、后四连杆独立悬架组合,让吉利银河L6在湿地麋鹿测试中的车速达到80km/h,远超同级。更值得期待的是,吉利银河L6星舰和MAX两个版型将在年底通过OTA的方式,为用户推送“银河管家哨兵模式”,可实现驻车状态下的车辆24小时360°实时监测,并在必要时向用户推送提醒消息。(36氪AUTO)

仰望U8将全系标配应急浮水能力
2023-09-18

。据悉,应急浮水能力将在仰望U8车型上实现全系标配。仰望U8应急浮水技术的研发,是为了在暴雨内涝和野外涉水遇险等场景下,让车辆浮水能力能够像安全气囊一样触发,在紧急时刻最大限度为用户提供被动安全。仰望U8的应急浮水能力采用被动触发,当用户通过星河曲面屏开启涉水模式并开始涉水后,车辆将通过多种传感器对涉水深度、车身姿态、车轮滑移状态等进行监测,若符合浮水条件即自动触发应急浮水,实现车辆在水中进入漂浮状态后的前进、转向等操控。在应急浮水状态下,仰望U8能够实现30分钟内无车内显见流动积水,更不会下沉,并能以最快3km/h的速度前进,使车辆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稳,减少用户意外漂浮后的恐慌。在与浮水相关的制造工艺层面,仰望U8进行了5大技术突破,累计62项创新设计,不仅让车身与涉浮水相关的焊点和螺柱以99.97%的合格率突破了行业平均合格率,同时在白车身和彩车身涂胶部位也采用了更严苛的工艺标准。动力系统上,仰望U8与浮水相关的技术专利和创新多达133项,而在整车及零部件密封方面,仰望U8也都做了全新的优化设计,最大程度确保车辆在浮水状态下的防水能力。(36氪AUTO)

阿维塔12全球首发,四季度开启交付
2023-09-14

2023年9月5日,阿维塔12在德国慕尼黑全球首发。新车定位为豪华中大型新能源轿车,将会提供两驱和四驱版本。阿维塔12采用无后舷窗掀背设计,车身尺寸超过阿维塔11,长宽高分别为5020mm*1999mm*1450mm,轴距为3020mm。阿维塔12的座舱采用Gentle Tech极简设计概念,减少了物理按钮的数量,只保留实用度高的必备按键, 同时搭载​​​全球首创轿车前排双零重力座椅,能够实现一键躺平。智能配置方面,阿维塔12配备了高清流媒体外后视镜,并搭载HarmonyOS 4.0和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 2.0。据阿维塔官方介绍,阿维塔12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开启交付,后续交付海外市场。此外,阿维塔还将在明年推出2款全新产品。(36氪AUTO)

查看更多快讯
最新要闻
雷达推出RD6科创版,深耕皮卡细分市场需求
售价15.38万元。
2023-09-28
绑定英伟达,腾势的自动驾驶野望
弥补最后一环。
2023-09-28
2023第二届汽车数字化转型大会
2023年9月18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第二届汽车数字化转型大会”在上海市成功举办。
2023-09-26
成立AI Lab,长城渐露智能化野心
AI时代的“平台化”。
2023-09-18
试驾坦克400 Hi4-T:兼顾越野与智能,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
新能源越野战已经打响。
2023-09-14
加速电动化转型,上汽通用花了700亿
全力加速转型。
2023-09-14